民进党“立委”:民进党必须改变敌视大陆态度
在近来谢长廷“登陆”和“中国事务委员会”的争议事件中,前新系遭批为“联合‘独派’打压谢长廷等开放派”、“架空‘中国事务委员会’阻挡两岸热”的幕后黑手。
对于这些争议,身为派系龙头的段宜康到底有何看法?对两岸政策又有什么样的态度?导报记者近日电话专访了段宜康。
关于党内路线斗争:“没有路线之争只是态度不同”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组党传闻最近又让民进党与陈水扁的关系成为外界热议话题,作为党内主张与扁切割的代表人物,您认为切割难的原因是什么?
段宜康(以下简称“段”):最大的难处在于,陈水扁没有得到好的对待,在监狱的处境很辛苦。作为卸任“总统”,陈水扁一定会得到外界特别的关注。他现在遭受“不人道”对待,这让民进党很尴尬,如果这个时候跟他去做切割就很奇怪,不管是对身心受创的陈水扁,还是同情他的支持者,都过于残忍了。所以,到目前为止切割的时机都是不恰当的,除非陈水扁得到“特赦”或更好的对待。
记:扁系、“独派”牵制被认为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向难的一大原因,您认同吗?
段:民进党内部各种声音都有,不管往哪边走,都需要关照另一边的声音,这是难免的。不过我觉得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如果你去看谢长廷、游锡——— 目前色彩最鲜明、色彩刚好相反的这两位,他们的两岸主张没有实质差别。比如说游锡,现在是“独派”的代表,可是他也赞成两岸要积极交流,也认为需要做一些突破、调整。目前不同派系的主张,并没有基本价值上的冲突。所以我认为,民进党的问题出在态度上,而不是路线上。
对于两岸的交流或者是民共的互动,党内重要干部没有人反对。你去问游锡也好,党内的“立委”、县市长也好,没有人反对这个方向。当然他们也许会加一些条件、前提,但没有人会想倒退、关起门来。
大家场面上讲的方向其实都一致,为什么实际操作会出现冲突呢?我觉得问题出在态度上。也就是说积极要积极到什么程度?开放要开放到什么程度?怎么拿捏适合的尺度,这需要党中央整体做一些改变。其实我觉得民进党应该把握最在意的价值,在两岸的互动上跟国民党走出不一样的方式,给民众另一种选择,也可以压制“独派”对两岸问题的拉扯。
关于“中国事务委员会”:“重要的是要做什么事”
记:谢长廷“登陆”及“中国事务委员会”的设置近来在党内引起很多争论,不少人批评苏贞昌主席处理欠妥,您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段:苏贞昌的处理倒没有太大的不妥,因为他是党主席,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交流方向是很重大的议题,当然要由他自己来掌舵,亲自去引导。
我觉得他没有处理好的,第一个,当外界很多人认为谢长廷将掌管这个委员会时,谢的处境就很尴尬了。作为党主席,苏应该立刻化解这种尴尬,给谢找一个台阶下;第二个,对于党内认定这个委员会在向“独派”或者说“关门派”低头,党主席应该尽快止息这些争议声。
对于这个“委员会”,我觉得苏贞昌应该尽快确定委员,让它运行起来。因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委员人选,里面有没有谢长廷、游锡并不重要。到底是关门还是开门,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开门,你必须用具体的作为赶快跨出这一步来。比如说,大陆有那么多访台的高官,你是不是可以伸出手来,邀请他们来民进党中央党部参观、座谈?他们来不来是一回事,即使被谢绝,也可以表现出民进党的善意。党主席应该赶快把这个调子定出来——— 民进党其实希望两岸交流要积极,但在态度上我们跟国民党是不一样的。
记:林浊水批评“中国事务委员会”位阶不清、功能模糊,您是怎么看的?
段:确实没有错。这个委员会要囊括党内代表性人物,他的分量其实比中常会还要重一点,本来是这样的设置。但如果谢长廷、游锡不肯加入,那么它的定位会低一点,但事务性的功能应该要强一点,苏贞昌要承担更多的决策责任。
其实我坦白讲,这个“委员会”本来就是个宣示性的东西,就是告诉大家:我要开始重视两岸交流了!因此重要的不是这个 “委员会”里有哪些人,而是你要做什么事。民进党要利用这个“委员会”的成立,丢出一些关键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