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关注台湾旅游乱象 缺乏危险意识须祭重罚
中新网12月13日电 近日,台湾“旅游车祸”事故频发,凸显缺乏危险意识所产生的旅游乱象,对此,台湾《中国时报》13日刊载社论指出,除了规范“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当局必须改变“不作为”和“不当作为”等态度,积极勇于任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文章摘编如下:
这几天,连续发生两起旅客快乐出游,却遭遇重大车祸,造成多人伤亡、亲人永隔的重大不幸。先是司马库斯车祸中,据伤者所言,由于车子老旧,突然熄火,导致车子倒退、坠谷,因而造成13死10伤的严重车祸;隔天的阿里山车祸中,司机说是因煞车失灵造成无法煞车而翻覆。回顾过去也有类似的重大游览车祸, 如2006年梅岭大车祸,因行驶下坡路段,为减速行驶,致失控肇事。
这些人为因素或机械因素故障,在某种程度而言,都是可以避免的。然而,民众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较薄弱,因而在许多路段明明有速限立牌,不少驾驶却是视若无睹;明明开车不可使用手机,却经常发现司机边开车边讲手机。这种低“危险意识”,往往正是酿成大祸的元凶。
司机没有“危险意识”,开车时不遵守安全规定、疲劳驾驶、老旧车子仍然上山下海;游客也没有“危险意识”,即使风大雨大、道路泥泞,甚至山洪爆发,仍然勇往直前,或许游客在意订金是否被没收,但危险天候中强行出游,无异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而造成车辆失控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车辆本身的机械因素,如突然熄火,但熄火往往也可能是司机打错档造成,因此严格说来仍是经验与训练不足,也是“人为因素”居多。
随着休闲意识抬头以及休闲时间的增加,民众在假日出游风气逐渐盛行。加上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涌进的旅客达608万人次(2011年)。一般旅行社多会要求使用车龄在5年内的车辆,可以想象一般自行招揽的旅行团,在“需求大于供给”之下,只要是合法车辆即可上路。而因为危险意识不足,车子新旧已变得不重要。
除了司机个人行为影响交通安全外,道路环境整备也是重要安全因素。2011年4月阿里山小火车坠溪事件,就因一棵轨道旁的大树突然倾倒, 击中行驶中的车厢所引起。树倒下击中车厢,引起车厢翻轨,似乎是天灾造成,非人为因素,但森林树木的维护,有负责单位,路线是否安全,也有巡守人,如果负责人员能确实执行,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可以避开此一灾祸。类似的“不作为”、“不当作为”例子,才是我们更为担心的。
尤其最近南投县长因道路工程偷工减料案被检方收押的例子,让我们想到921大地震之后,灾区道路一修再修,仍然遇雨成灾,影响山区联外道路,更甚者传出灾害。目前在各地道路工程,不是挖挖补补,就是道路破损,久无修复,也频传灾祸,可说是当局机构的“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结果,难道要用路人自求多福吗?山区道路大体检,已是当前应为。如果不能全面进行,至少要以使用频率和近年来的安全纪录,作为两大指针,将道路分级,选择需求最迫切的道路,进行第一阶段的检修,毕竟,岁末长假,旅游的旺季又要到了。
台当局“交通部”订下2016年要达成观光客1000万人次的目标,也就是说,每年要增加100万人次,观光产业对此自是引颈期盼;然而,台湾相对应的服务设施是否足够,如住宿、餐饮、交通设施等,实在不得不令人担忧;尤其著名风景区景点,在重要节日时,台湾地区内外游客加在一起,真可说是“人山人海”。旅客多不一定意味着旅游质量就会下降,重点是有没有预为规划解决方案;如果观光旅客逐年增加的结果是,吃的、住的每下愈况,甚至交通事故也随着增加,台湾要怎么样继续吸引观光旅客?当局必须改变“不作为”和“不当作为”等态度,积极勇于任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前往司马库斯道路最宽仅四米,中型巴士会车不易,主管单位就当严格限制中型巴士以上车辆进入,配套措施是安排小型接驳车,有很多生态敏感区的交通,也是这样处理的,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怎么就是做不到?至于豆腐渣道路工程这种人谋不臧情事,更应加强查处,尤其职司监察的政风单位,如未能发现所属单位的弊端,也应有所惩处,不可再让“不作为”粉饰 太平。
对于缺乏危险意识下的种种旅游乱象,必须祭出重罚手段,人命关天,别再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