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大陆人:一位“来台陆生”的模范
中新网12月28日电 台湾《旺报》28日刊登投稿文章《我身边的大陆人——一位老陆生的故事》,文章介绍了一位少年时就迁往台湾的老陆生“黄河老师”跨越两岸的创业故事。文章说,“黄河老师10岁来到台湾,不会因为大陆出生而自觉矮人一截,反而加倍努力学习;当他30岁时来到浙江,不会因为在台湾的学经历,而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文章摘编如下:
从1980年代开始,台湾人一波接着一波前仆后继地投入大陆发展,探讨此种现象的背后动机,随着时代发展的脉络也有所不同。
大陆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代台商赴大陆投资之时,优惠与待遇不少,但有警觉性者认为这终将不会是常态,当大陆持续地维持经济成长,台湾和大陆此消彼长的倾斜关系,会慢慢修正,台湾人若在大陆的心态不变,竞争优势只会越来越少,和我熟识的一位杰出友人,他的故事和历程,或许会让人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叹。
这位杰出友人我们称为“黄河老师”,求学时以优异地理成绩而著称,出身于福建,10岁前乡下放牛,后依亲来台湾,见证台湾的缤纷与繁华,勤奋使他一路成长刻苦向学,每逢寒暑假会到工地帮忙打工贴补家计,从桃园第一志愿武陵高中念到政治大学,最后在台湾取得MBA学位,参与公共事务活动非常积极,还参选过国民党青年团长,堪称“来台陆生”的模范生。
毕业后经过几年工作上的努力,他在台湾已累积百万资产,顺利帮助家里新北三峡置产及购车,看似在台湾前程似锦,但到了他30岁前却有感而发,想一切归零学习,转换职涯发展,第一步规划就是出境打工,买了一张机票去新加坡,向来务实的黄河老师,突然的惊人之举,当时把大家都吓傻了。
一年之后,黄河老师辗转回到大陆浙江,抵达素有小商品博览会之称的义乌,参与暑期实习计划,帮助一家生产箱具的公司,顺利争取到上千万的订单,从此声名大噪,在当地逐渐站稳发展脚步,成为浙江与台湾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市场的广告牌人物。
在商言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义乌是非常复杂的地方,所谓“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做田野调查研究总有难以融入之感,何况他能创造实习以外的高附加价值。
黄河老师10岁来到台湾,不会因为大陆出生而自觉矮人一截,反而加倍努力学习;当他30岁时来到浙江,不会因为在台湾的学经历,而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因为安身立命的初衷,归零学习和虚心求教的态度,让黄河老师圆融地处理公司人际关系,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工作业务,创造出让老板看到实习之外的价值。
人际关系的处理,在华人社会永远最为复杂,黄河老师分析大陆成功人士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基本上不食人间烟火,站在社会阶层的顶端,傲视群雄;第二种,靠着聪明才智或是投机致富,爬上枝头变得有点财大气粗,对于社会的底层充满歧视与偏见;第三种,来自于个人的努力,透过教育体制勤学有成,工作有保障,但是初出社会必须面对高房价高生活压力的都市以求安身立命,坚定而茫然。
台湾人到大陆发展往往内心煎熬,常常患得患失,怎么和这3种人周旋是一项艺术,现在透过各种交流和实习到大陆各地蜻蜓点水容易,但要细水长流却很困难。黄河老师说,对照两岸这20年的发展,总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叹。(林士清/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