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台当局应切实警惕反思“火大”原因

2013年01月16日 16: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16日电 台湾《工商时报》16日刊载社论指出,民进党的“火大游行”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此次游行能引得许多民众参加却不能不引起反思。此次游行充分显示了民众对台湾当局“行政怠惰、立法暴冲”的不满,当局“殊值切实警惕”。

  文章摘编如下:

  民进党发起的1•13“人民火大”游行已经过去,当天尽管气候不佳,却仍能吸引许多民众参与。更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的成员形形色色,包含社运、环保、公教等团体及公营企业员工等,与其说这是一场蓝绿对抗的运动,不如说是绿营提供一个宣泄民怨的平台,让不满现状的民众,藉此机会抒发情绪。因此,大游行的意义,不在于对民进党的支持,而在于对这一年来“行政怠惰、立法暴冲”的不满,殊值当局切实警惕。

  过去这一年来,从“美牛”事件开始,民众看到的现象是行政部门慢一拍、“立法部门”冲太快。“美牛”事件造成社会扰嚷不安、二代健保改革牺牲掉一个尽责的“卫生署长”、油电双涨引发民生物资趁机联合哄抬,证所税开征更是难得的行政暴冲特例,走了一个“财政部长”,立出一个不符租税公义原则的法案。此外,年终慰问金虽是“行政院”难得的明快决定,却导致退休公教酝酿上街头,吓坏某些区域“立委”;年金问题因行政部门没有快速灭火,致使社会阶级对立加深;“行政院”组织改造过程中,各部门游说“立委”,扩权争利,毫无团队纪律;非核家园议题行政部门推三阻四,甚至传言游说“立委”配合延宕;劳保局改制,雇员转任公务员引发“行政院”与“考试院”大战;“朝野立委”砍公营事业绩效奖金时,行政部门装聋作哑未立即透过党团提出异议,通过后才表示担心无法留住优秀人才。

  原本正常的行政运行,应该是“行政院”洞烛机先,对于社会存在各种沉痾,诸如社会年金财源及公义问题、健保财源及医疗资源分配问题、经济成长与永续发展之平衡兼顾问题、社会财富及所得分配改善问题等,主动提出改善或解决方案,然后配合在“立法院”提出新法案或法案修正。对于当前紧急问题,例如台湾外贸面对欧盟市场出口衰退、美国经济复苏虽见曙光却动能依然不足等,可以在行政权限下处理者,应力求快速处理因应。对于未来可大可久的长期方案,例如提出改善产业体质的所谓“三业四化”、“中坚企业”等计划,则应积极宣导及辅导,让业界清楚配合且获得实益。

  至于“立法院”,原本肩负预算及法案审查以及对行政部门施政监督之责。在法案的提出方面,除非事态急迫而行政部门麻木不仁,否则不宜也不必抢先在行政部门提送法案之前就提出对应法案。因为当局之经常治理在于行政部门,“行政院”拥有庞大的行政资源,在人力上及经验上都具有相对优势,可以就个别议题缜密、妥慎研酌,提出相对上更完整周延的法案。“立法委员”虽有助理群及“立法院”预算中心协助幕僚作业,以及对各部门要求提供相关资料的权利,但以有限人力要完成周延法案,必然事倍功半。相对地,立法部门因与选民接触,较行政部门而言,更了解民意,可以在法案审查时为民喉舌,使其更符合民众期待。

  如果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依照前述正常法则运行,相信参加1•13“火大游行”的人数将大幅减少。然而,实际的运行恰好相反,以证所税为例,行政部门的法案根本未能达到租税公平正义原则,却怠于力求完备,而以“先求有再求好”为借口送进“立法院”;“立法院”则在少数委员主导全局下,几乎每日一版本,虽然定案,却使股市饱受惊吓。至于最近的“广电三法”修正案,则是“立法院”跑在行政院之前,假反媒体垄断之名,民进党匆促提案,内容显有窒碍难行之处,“执政党”在一读时,却未提相对周全法案,一字不改照案通过。根据媒体报道,在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尊重“立委”决定,次日“行政院”及“执政党立委”才以窒碍难行为由,展开翻案。整个过程,正是“行政怠惰、立法暴冲”的典型范例。

  “立法院”本会期原本上个月底就应结束,如今已过正常会期,但2013年的总预算案并未在年底前三读通过,议程中的优先法案也大部分尚未完成立法或修法。立法部门在整个会期的表现热闹有余、效率不足,甚至可谓荒腔走板。行政部门却似乎老僧入定,好官我自为之;各部门所关心的是当局组织改造中,自己部门的权限受到何种影响,某些部门甚至游说“立法委员”,把原先的“行政院版”改得不成原形。作为纳税人的你我,对于行政怠惰与立法暴冲,能不“火大” 吗?

【编辑:王栋】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