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念驰谈汪辜会谈鲜为人知点滴
中新社上海4月27日电 题:章念驰谈汪辜会谈鲜为人知点滴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20年前的4月27日,海峡两岸民众的目光一致投射到新加坡,聚焦在这里举行的两岸高层人士首度商谈,两岸关系自汪辜会谈迈出“历史性的、重要的一步”。
20年后的今天,两岸关系发展已呈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全新格局。回首过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汪辜会谈的划时代意义仍被外界津津乐道。中新社记者为此独家专访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知名台湾问题专家章念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点滴。
在汪辜会谈之前,两岸关系已隔绝了四十多年。陌生感与疏离感,凸显了第一次“谈什么”的重要性,而这也正是当时困扰汪道涵的一道难题。作为亲历者之一的章念驰回忆道:“在汪老准备去新加坡之前,我们非常密集地做了各种各样的准备。”
其实,所谓的“准备”说到底,就是采纳哪一种观点作为首次商谈的“敲门砖”。“当时普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先解决经济上的、事务性问题;而另一种观点则是希望利用接触机会解决政治难题”。”
会谈最终签署了四项协议,成为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的开始。章念驰回忆,事后汪道涵再三表示:“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的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商谈原则,这才是我和辜振甫的共识。”
章念驰指出:“1993年的时候,‘一个中国’并不是问题,台湾还设立了‘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相反,两岸怎么交流、怎么往来才是问题,两会是解决如何通商等功能性问题的机构,很负责任地说,事实证明‘先经后政’是正确的。”
章念驰说,“‘先经后政’不像人家说的‘只经不政’,经济本身就是一篇政治大文章,经济文章做好了,政治上就主动得多。
汪辜会谈为什么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章念驰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美国的插手施加压力分不开。
他说,毫无疑问,当初的汪辜会谈是成功的,不想却大大超出了美国的底线。“两岸一下子打破几十年的隔绝,迅速握起手来达成协议,马上引起美国的高度警惕,它通过各种途径对下一次的展开施加了影响。”(完)
专题: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