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少了谢长廷的“中国事务委员会”值得玩味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今日发表社评文章指出,谢长廷不仅在两岸论述上开拓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大胆走向大陆。谢长廷的每一步都会让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存在显得尴尬而且多余。少了谢长廷的“中国事务委员”,只是一群人相濡以沫罢了。
社评摘编如下:
民进党的“中国事务委员会”总算在日前成立了,只是并非令人期待的“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是让人失望的“相濡以沫”闹剧的开始。根据媒体报道,这个“委员会”除了苏贞昌担任“主委”外,共有七位委员,包括蔡英文、吴乃仁、游锡堃、柯建铭、陈菊、赖清德、邱义仁。但最为外界关注的,不是这8位成员,而是婉拒加入的谢长廷,其中透露的消息值得玩味。
民进党在2012败选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两岸政策是主因,尤其是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给选民相当的忧虑,因此,不少民进党人士主张召开两岸政策辩论。然而在苏贞昌就任党主席之后,并不是把两岸议题当成契机,反而把两岸议题当成炸弹。在这样的心态下,苏贞昌上任后的任务变成了拆解炸弹,而不是要创造新局。“中国事务委员会”就是拆解两岸议题炸弹的工具,也正因为如此,民进党内的一些大佬一开始并不领情。
游锡堃原本婉拒加入,当初也不赞成成立这个“委员会”。至于吕秀莲,则因属于难以控制的一型,苏贞昌根本连邀请的礼貌都省去了。如果说只有苏蔡两人,而少了其它天王,那只会被看笑话,因此即使民进党中常会在去年11月21日就通过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但迟至今日方组成,恐怕等待游锡堃是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一份名单,民进党内也有批评,例如“立法委员”陈其迈认为,这个委员会的组成应包含不同世代,以及“立院党团”、“地方议会党团”等意见,整合不同派系,并做成决策,建立与大陆对话的机制与平台,才符合大家的期待。在运作上,只有3个月开1次会或几个月开1次会,形式上根本是“大拜拜”。陈其迈的批评揭穿了苏贞昌虚化这个“委员会”的功能与角色的用心,苏贞昌恐怕也无言以对。
不过,我们必须进一步指出,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最大的败笔就是少了谢长廷。我们从谢长廷去年以来在两岸政策上的主张,包括“宪法共识”、“宪法各表”等等,虽然比较贴近社会的想法,却与民进党有较大的距离。谢长廷在两岸政策上的主张是想要拉近民进党与社会的距离,却可能造成民进党短期的大痛,这是苏贞昌,乃至于蔡英文所不敢采取的作为。
其实,并不是谢长廷婉拒加入“中国事务委员会”,而是这个“小孩”的诞生,谢长廷根本没有参与,而且与他的期待有很大的距离。简单地说,苏贞昌把两岸当炸弹,谢长廷把两岸当机会,两个人根本走不到一块去。
从去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出来,谢长廷不仅在两岸论述上开拓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大胆走向大陆。这是一条道路,谢长廷还有下一步,而且我们相信,每一步都会让“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存在显得尴尬而且多余。少了谢长廷的“中国事务委员”,说穿了,只是一群人相濡以沫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