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上路 有望为“闷经济”开路
中新社北京8月9日电 (记者 石龙洪)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第一阶段方案近日上路,预期2014年可增GDP300亿元(新台币,下同),创造1.3万个就业机会,有望为台湾“闷经济”开路。
综合台湾媒体9日报道,台湾“行政院”8日举行“院会”,核定自由经济示范区(自经区)第一阶段方案上路。
台“行政院长”江宜桦8日在会上指出,自经区透过大幅松绑人流、物流、金流等相关限制,发展具前瞻性之高端产业活动,可吸引岛内外投资,成为推动台湾经济成长之重要引擎,并有助融入区域经济整合,各“部会”应全力落实执行。
报道称,自经区第一阶段方案以“高附加价值的高端服务业为主,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制造业为辅”为原则,示范产业包括智慧运筹、国际医疗、农业加值和产业合作,但未来进驻产业不限四个,金融业等有望纳入。
其中,智能运筹产业将选在“六海一空”自贸港区上路,即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苏澳港、安平港及桃园空港。
大陆资金进驻示范区,将可参照外资待遇,投资台湾面板、半导体等关键产业可不受持股比率限制。台《经济日报》认为,此举有助两岸产业截长补短,也能在本土催生两岸或多地“混血”企业,争抢世界级商机。
台湾官方预计自经区方案上路后,自经区海空港货量2015年可达2200万吨、贸易值突破1万亿元;国际医疗服务人次2015年可突破30万人,产值突破150亿元;民间投资2014年可增加200亿元。
除未来的效益,自经区与大陆的连结也备受台舆论关注。台《工商时报》指出,台湾是进军大陆市场最佳跳板,国际大厂对示范区有无兴趣,除关务便捷、行政松绑措施等,两岸特殊连结及ECFA效益,更是外商认为结合台湾,抢攻大陆13亿人口的最大利基。该报认为,自经区在两岸合作方面仍有不足,松绑开放还是绑手绑脚,能否有招商成效,值得观察。
此前亦有台湾官员认为,自经区未来可与大陆的经济特区进行产业合作,以打造示范区成为吸引跨国企业前来投资的区域经济整合平台。
尽管台当局预期自经区前景可观,但也引发部分台湾民间团体担忧。
台“劳工阵线”秘书长孙友联指出,自经区“前店后厂”设计,打破地理限制,只要在自经区设办公桌,就可把订单拿到外面工厂生产,一并享有租税、外劳优惠,“特区经济”变形扩及全台,将压低劳工工资。
台“全民监督健保联盟”发言人滕西华认为,台当局未妥善评估自经区内税制优惠及医疗资源的寡占等对台湾的影响,就匆促上路,恐加剧产业的恶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