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台专家:勿过高评价民进党与大陆互动发展
最近,民进党内部出现一股大陆热,不仅两岸论述增多,而且民进党重要政治人物纷纷登陆。华广网22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评论文章指出,勿过高评价民进党与大陆互动发展。
全文内容如下:
最近,民进党内部出现一股大陆热,不仅两岸论述增多,而且民进党重要政治人物纷纷登陆,尤其是谢长廷的维新基金会与大陆涉台智库公开举办研讨会及高雄市长陈菊第二次大陆之旅,让外界对民进党与大陆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期待。对于民进党与大陆的互动变化,目前出现一些过于盲目乐观的情绪,给予民共互动过高评价,认为“陈菊大陆之行会大幅改善民进党的政治性格与两岸路线”、“民共建立了初步信任关系”,等等。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容易造成误解与误判。
日前,谢长廷在与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东亚安全专家会谈时表示,两岸最重要的是信任,民共过去没有互信基础,但经过去年10月的“开展之旅”及今年6月的“香港会议”,已建立初步的互信,应珍惜这个基础,谋求双方互利,和平发展。谢长廷正面看待民共互动与两岸关系发展,值得肯定,但这一表述与认知则不正确,过度扩大了民共关系发展。
不可否认,近期以来,民进党内部一些政治人物或政治精英的两岸观念在变化,出现一些理性、务实的声音与主张,与大陆的互动显著增加,而且改变了以前低调或不公开的往来与互动局面。即使党内强硬派的前党主席游锡堃也在第三次华山会议上表示,“全球化浪潮下,谁都无法阻碍两岸交流,交流不可避免”。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政党,不仅民进党的政治立场与两岸政策主张没有任何变化,而且其内部政治精英的基本政治态度也没有任何改变,只是策略性的调整。尤其不能根据大陆与民进党人士的往来与互动增多,就简单地认为大陆与民进党有了初步的互信。两岸或两党建立互信最基本的政治基础是承认与支持“九二共识”。民进党至今也没有承认“九二共识”,没有这一基础,民共就不可能有任何互信。
反过来讲,民共没有互信,但不等于或不表示大陆与民进党不来往,不交流。大陆对民进党个人与大陆交往、交流、互动,与两党之间的党际交流是有明确界定的,政策是十分明确的。目前,民进党与大陆的互动,被大陆定位为大陆与民进党人士之间的往来,而不是两党之间的互动。就在陈菊参访大陆之时,国台办发言人杨毅特别公开强调,大陆对民进党的政策没有改变,只要民进党不改变“台独”主张,大陆就不会与其发展党际关系。这一表态及时而明确:外界不能误读与误解大陆对民进党的政策方针,民进党人士个人与大陆的互动,与党与党之间往来互动的性质不同,两者不能等同。这一表态也是要防止民进党误导台湾民众: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也可以处理两岸关系,或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发展不会恶化。
当然,民进党个人与大陆的交往、交流,在理论上有助于增进民共的相互认知、交流、互动,可以为民进党的转型与政策调整创造条件,但能否转化为党际交流,民进党能否转型,民进党是否会调整两岸政策主张,则取决于民进党自身。
就目前民进党的政治主张与发展策略观察,其政治或两岸策略仍停留在“面对大陆”与“正视大陆”层面上,根本无意调整两岸政策主张,更不会调整其“台独”主张。首先,民进党不会轻意放弃或修改“台独党纲”。其次,“台湾前途决议文”与“正常化国家决议文”同样是“台独”主张,更不会修改(苏贞昌公开表示他的两岸立场是“台湾前途决议文”)。再次,民进党不会承认“九二共识”,一直企图用新的概念与共识取代“九二共识”。这3个关键性问题不解决,民共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往来与互动,民共关系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民共之间的政治差距不是简单的“一里路”,而是十万八千里。因此,目前出现的绿营或民进党“两岸热”、“大陆热”、“论述热”、“参访热”,虽然是一个好的开始,好的迹象,但仍属于绿营政治精英的个人行为,并各有各的政治考虑,尽管在客观上有助于民进党的转型,但要实现真正的转型却非常困难。
当然,也不是说一点改变的可能性都没有。关键仍然取决于民进党自己。民共关系改善的路径可分四步走:第一步,当然是民进党政治精英需要积极到大陆参访,加强互动,增进了解与认识。第二步,民进党人士要有善意与诚意,不再敌视、仇视、对抗大陆,有诚意地与大陆交流,表里如一,而不是“玩大陆牌”,在大陆讲一套,在台湾讲另一套;在这里讲一套,在他处讲另一套。第三步,从简单的称谓做起,像陈菊一样以“中国大陆”或“大陆”称呼对岸或大陆,而不是用带有“一边一国”立场的“中国”称呼大陆。第四步,逐步接受已成为岛内主流社会共识的“九二共识”。这是给民进党的重要政治建议,民进党需要正向思考。(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