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上海自贸区推动两岸产业合作三大新契机
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挂牌满一个月。这一个月来,上海自贸区成为台湾最关注的两岸议题,台湾“国策”研究院、台湾商业总会、中华经济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分别举办多场上海自贸区的研讨会。
其中,本月下旬由中华经济研究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论坛规模最大,原本预计80人规模,却涌入350多人,中华经济研究院蒋硕杰会议厅内座无虚席。上海自贸区将对两岸产业合作带来何种新变化,成为两岸专家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契机1 由二产升级为2.5产业、三产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盛九元研究员认为,两岸产业合作从2005年开始谈判,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举办了3次产业合作论坛,选定了6项合作产业,然而基本上停留在产业交流层面。这种产业交流主要体现在投资带动贸易的形态,以机电类的中间加工产品为核心,两岸共同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和代工组装。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称,上海自贸区是大陆开放的升级版,新增重点是服务业,大陆台商制造业基础雄厚,十分有条件进行探索性延伸,迈向高附加值的2.5产业和第三产业。2.5产业指生产性服务业,从第二产业自然延伸出来,介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并且服务于制造业,例如金融、技术与投资咨询、广告设计、行销、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盛九元指出,新形势下,两岸完全可以携手建立物流、批零、连锁加盟业等世界级品牌。
大陆正在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高端设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新兴产业,盛九元认为,两岸可在新兴产业方面寻求高附加值的合作新模式,摆脱廉价代工旧模式。
契机2 由出口导向转型为内需拓展
盛九元表示,当前两岸产业合作最主要特点是出口导向,而不是为内需市场服务。台企追求产值、就业、出口极大化,这与大陆长期以来一味追求GDP的愿望高度吻合。大陆经济倚重制造业与出口,就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而台商往往跟着优惠政策走,并且注重加工出口,加工出口造就了产值、就业、出口极大化。大陆和台商的共同需求,形成了今天出口导向的两岸产业合作。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经济展望中心刘孟俊称,两岸产业合作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必然带动外销导向转为彼此开发消费内需市场。张幼文指出,上海自贸区实行投资负面表列,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由事前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小政府大社会”,促使政府更高效。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势必加速吸引台资入驻。
盛九元说,大陆政府要求民众实质所得与经济成长同步,这有利于做大消费市场,同时两岸文化、语言相通,台商过来容易沟通交流,在拓展大陆内需市场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契机3 强化长三角,还是迁移大西部?
因为整个长三角都处在上海自贸区的辐射范围内,自贸区为长三角台商就地升级带来新机会,所以自贸区将对台商的大陆布局带来新调整,这有可能减弱他们迁移大西部的动力。
数十年来,长三角为台资创造了便利出口环境,适合出口导向的台商产业集群。盛九元介绍,当前台商投资大陆近9万个项目约1500亿美元,其中长三角台资占大陆台资项目近一半、投资额三分之二。具体分布为:江苏24000家500亿美元(其中苏州12000家330亿美元),上海8800家280亿美元,浙江8700家270亿美元。
近年来,大陆加快西部大开发建设,大批台商跳过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等省份,直接转移到大西部的西安、重庆、成都。今后,台商西进还会不会是一股大潮流?
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为台商提供了更有利经营环境,以长三角为驻守重镇的台商,今后会在就地留守与转移西部之间作出更慎重考虑,大陆台商布局可能出现新变化。(海峡导报驻台记者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