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军谈访台成果与体会 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今天接受本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的书面采访,畅谈了此次赴台参访的成果和体会。
问:您此访得到两岸舆论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您怎么评价此次访台的成果和意义?
答:我此次率国台办参访团赴台,是国台办主任第一次到访台湾,是65年来两岸关系的重要突破。两岸关系能跨出这历史性的一步,凝聚了几代对台工作者的心血和付出,得益于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开创出的和平发展局面。两岸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步对于推进两岸交往制度化,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增强社会各界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信心,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此次赴台,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举行了第二次正式会面,双方就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和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交换了意见,并达成7个方面的共识。双方都表示,要继续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更好地回应两岸民众期待,不断造福两岸民众。与此同时,我利用难得的机会,尽可能广泛接触台湾村里长、中小企业、农渔会、大学生、宗教界、泰雅乡亲、大陆配偶、统派人士、专家学者等各界基层民众,深切感受到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和肯定,对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热情和期待。
此外,我先后与新北市长朱立伦、高雄市长陈菊和台中市长胡志强分别会面,就两岸关系和城市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3位市长都充分肯定近年来两岸关系在和平稳定的基础上正向发展,给两岸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问:在与王郁琦的会面中,双方对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达成了哪些具体共识?下一步怎么落实会面成果?
答: 双方达成积极共识的事项包括:继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推进ECFA后续商谈进程,尽快启动共同研究工作,务实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与可行途径;继续协商海协会与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在就探视问题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基础上,务实妥善解决其他遗留问题,尽早完成协商;继续积极推动研究解决大陆旅客在台湾中转和进一步便利两岸同胞往来的问题,支持两岸有关方面通过适当渠道适时进行沟通;继续共同培育两岸旅游市场,努力维护旅游品质,推动两岸旅游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支持两岸有关方面适当扩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继续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两岸新闻交流,大力支持开展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学生交流等。下一步,国台办和陆委会将继续保持沟通联系,通过适当渠道逐步推动落实。
问:这次访台过程中您具体听到了哪些台湾基层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想法和意见?大陆方面下一步对推进两岸关系有什么新的政策举措?
答:通过与台湾各界和基层民众的交流,我深刻感受到,台湾民众普遍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台湾民众对进一步加强及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直航、采购台湾农渔产品、便利两岸民众往来、保护台商投资权益、持续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等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工作措施。
通过此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与台湾民众共同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我们将继续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
问:媒体注意到,在您与王郁琦的会面中,双方都表达了对两岸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政治分歧问题的看法。您怎么看待这些分歧?
答: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等原因,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着一些政治分歧。对于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分歧,我们领导人已多次阐明了我们的看法和主张。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与台湾方面平等协商,共同探索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此,我们的态度是积极和开放的。我还表示,双方在探讨解决这些分歧的同时,应努力避免这些分歧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带来干扰。在涉及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一贯的,态度是鲜明的。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不能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问:您此次访台,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欢迎,同时也出现一些抗议的声音和不理智的行为。您如何看待?
答:我们注意到,行前台湾各界人士就已纷纷表达对我们参访的欢迎之意。到台湾后,在与台湾各界乡亲的直接接触交流中,我更加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热切期盼,这是我此次台湾之行最明显的感受,也使我们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当然,也有少数人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引起社会舆论的批评。有许多台湾朋友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台湾同胞都是淳朴善良的,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大多数台湾民众,更不代表台湾的主流民意。为了不影响台湾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避免出现流血冲突,我们对最后一天的参访行程作了适当调整。
问:此次访台已经结束,您对台湾社会有哪些新的认识?
答:在媒体报道的热闹喧嚣的显性社会之下,还有一个日常的、真实的、具体的隐性社会。而这一隐性社会才是支撑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台湾,必须走进这一社会,并准确把握其脉动。这也是做好对台工作的重要切入点。(记者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