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上蒋介石铜像屡被遭谑涂鸦:被绑情趣用品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基隆市“中正公园”里的蒋介石铜像近日惨遭涂鸦,被不明人士以红色和白色油漆破坏。在岛内,蒋介石铜像所遭受的类似待遇不止这一桩。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内的蒋介石坐姿铜像,多次被校内学生喷漆。台湾罗东高中的蒋介石铜像之前遭人恶作剧,被戴上瓜皮帽涂白脸,扮成“僵尸”。在台湾南部,蒋介石的头像多次被带有偏激政治色彩的民众吐口水、喷漆,或者把手折断。有人说,蒋介石的时代早已过去,当年铜像遍布全台的盛景不再。如今铜像屡遭涂鸦、戏谑和娱乐化,折射出岛内的社会变迁和民意思潮的变化,当然,也少不了蓝绿的口水与角力。
蒋氏铜像被娱乐被戏谑
据介绍,在基隆“中正公园”的涂鸦事件中,铜像头部还被绑上情趣用品,铜像右手还被插上涂了红漆的苦瓜。公园另一座蒋介石的白色半身像,面部被画上血盆大口,边上还有不雅字眼。
从涂鸦者的作派看,极像年轻人所为。在戏谑的娱乐诉求下,夹杂着鲜明的思想印记和倾向。在近年的多起驱离铜像出校园的活动中,以青年学生为主。他们大多是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接受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对当年的“威权体制”和蒋介石的历史评价,负面的看法居多。所以台湾成功大学在校务会议中讨论校园内蒋介石铜像的去留时,站在学生一边的主张移除者,与反对者吵成一片。反对者中,不少是年长的岛内人,对铜像的感情复杂得多。
生于1963年的任中华自读书起,就习惯了在校园门口的蒋中正像前敬礼,对他们一代人而言,很自然地生发出一种对领袖的尊敬。而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在读中学的时候,每年蒋介石的诞辰,学校所设的寿堂里就会准备好寿桃和面线,在校长主持下,他要和其他学生一道去向蒋介石像鞠躬行礼。
如今时代变了,岛内年轻一代,在青春期的荷尔蒙和反威权的激情的双重刺激下,把当年威严的塑像当成了涂鸦的面板和投射的标靶。
从登峰造极到庄严消解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病逝后,台北故宫博物院请专家为其铸造一座全身铜像,加上座台高近6米,参观的人要仰头才能看得清楚。此后为蒋塑像渐成风尚,当政者乘机发动一个大规模的“蒋公铜像捐献运动”,鼓励民众自发性地“一人一元”捐钱塑造蒋铜像,安放在各地公园、学校、路口、公司等公共场所。几年间,蒋介石的铜像就遍布台湾,有人统计,台湾共有4.5万余座大小不一的蒋介石铜像,按照台湾的面积计算,铜像已达每平方公里摆一、二个,可谓是登峰造极。
“两蒋时代”结束后,台湾出现了“倒蒋”运动,摧毁蒋介石雕像是运动的内容之一。尤其是2000年后,国民党在台湾一度下野,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执政。蒋介石成为岛内舆论反思的对象,各地矗立的铜像纷纷拆除,面临回炉炼铜的命运。慈湖所在的桃园县系蓝营执政,于是将各地拆除的铜像收来,据说共两千多尊,选出其中艺术水准较高者140多尊,建成“慈湖纪念雕塑公园”,当时被讥笑为“铜像收容所”。
慈湖雕塑纪念公园内的蒋介石群像,无论是坐姿或站姿,各种服饰、姿态、戴脱帽等应有尽有,成为到此游览的民众捕捉镜头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蒋介石一人在园内自己看自己,虽然还有一席之地,但已全无领袖的风范,成了大众娱乐的对象。而蒋大头(介石)和蒋小国(经国)的公仔,也开始在慈湖景区公开贩卖。有评论认为,娱乐化的结果,必然解构曾精心建设的庄严感。
族群撕裂的新魅影
但解构和祛魅后政客利用民粹进行的仇恨宣传,也成为转型初期台湾政治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新魅影。围绕蒋介石铜像的去留存毁,蓝绿多次交锋。背后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更是牵涉选票利益和种种政治算计。
曾是台湾最大的蒋介石铜像,2007年3月被高雄市文化局拆解为117大块和百余小碎片。此举引发蓝营强烈反弹,认为这是当局讨好深绿选民的举措,凸显执政的民进党不管民生疾苦,只知“意识形态治国、选举操作”。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认为,让文物归于珍惜它的人保存,成为台湾的资产,这是对财产的珍惜,毕竟这也是台湾一段重要的历史。
现在,慈湖雕塑纪念公园凭借蒋介石群像成了一处游人如织的景点。塑像七八个一组,蒋介石和蒋介石相视而立。其中最大的坐像来自在高雄被分解为117块的那尊,艺术家刻意用不完整的方式组合重建,取名为“伤痕与再生”,意在记取历史的伤痕与教训,走向族群融合的重生。(王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