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杂谈】大陆股市那么牛 还值得去台股潜伏吗?
编者的话:经过上周“小试一把”,《港台杂谈》本周开始正式与网友们见面了。“杂谈”将每周一期,围绕港台地区值得一聊的话题,为网友们细细道来,期待您的关注。
中新网6月13日电 近期很热的话题之一,莫过于股市了,对股市涨跌的关注已蔓延到了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如今,沪指已经5100多点,沉寂多时的上海“马路股市沙龙”再现街头,成了牛市又一象征。不妨把眼光放宽,看看比大陆早起步20多年的台湾股市,或可“借镜观形”。
台股曾经历严重泡沫期 12682点狂泻至2485点
据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朱磊在《台湾股票市场的特点分析》中的研究,1962年2月9日,台湾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台湾证交所开业后的6年间,台湾股市完全被公司大股东及炒家控制,人为制造股市的大起大落,也被称为“蛮荒时代”。
为健全股票市场,1968年4月,台湾“证券交易法”实施。20世纪70年代,台湾逐渐建立了完整的信用交易制度。
台股曾经历严重泡沫期。20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持续增长、外资大量涌入、新台币升值预期强烈,台湾在此背景下,迈开了牛市的第一步。
由于股市非理性膨胀,台湾岛内掀起“全民炒股热”。据朱磊的研究,从1985年到 1990年,台湾岛内开户数由40万户爆增到503万户。台股年成交值在1989年蹿升至全球第3,仅次于东京和纽约股市。
自1971年台湾证交所开始编制发行“加权股价指数”(当年股指为100)以来,直到1985 年仅 700 多点,但到1990年2月冲至12682的高点,5年上涨17倍,旋即在1990年10月狂泻到2485点,跌幅达80%。
股市狂飚 小职员发达成老板 旋即又赔光
台湾证券分析专家张龄松在其所著《股票操作学》中称,台股是世界股市中杀戮气氛最浓,危机陷阱最多、当局干涉涨跌最力的股市,危险性极高,导致绝大多数投资人均“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些在股市中失败的人群是以一般散户为基干,但是不少大户与做手亦在列内。
张龄松举例称,1989至1990年台湾股市狂飚期间,有人从证券公司的小职员,发财为证券公司的老板,但不久却把身家财产又全还给行情表了。
今年6月10日媒体报道,根据施罗德投信调查,台湾投资者对于预估报酬跟投资行为不一致,显示期待市场上会有高报酬但是低风险的投资标的,凸显台湾投资者较少咨询专业理财建议,仅2成民众在决定投资策略前,会先询问财经专家。
台湾投资者还有一个投资的“坏习惯”,就是常常“短打”,根据统计,48%的台湾投资者偏好1至2年的短期投资。
施罗德投信业务行销长谢诚晃指出,台湾投资者常常因应市场变动而短线操作,可能是去年整体获利落后全球投资人平均水准的原因,建议把资产分为核心部位及卫星部位,其中,核心部位属长期投资,不轻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长期而言获利率可能较佳。
两岸局势影响台股 现在去台股“潜伏”?
回顾台股50余年发展史,可以发现,两岸局势是影响台股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谢百三主编的《证券市场的国际比较》一书披露,1995年,台湾的李登辉当局分裂行径彰显,两岸局势紧张,台股一度暴跌至4000点左右。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立即遭到大陆严厉抨击,台股在当年7月12日至16日的一周内狂跌1184点,幅度罕见。
另据媒体报道,2000年,陈水扁上台,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台湾股市一路下跌,其上任五个多月,台股总跌幅近5000点,创下台湾股市暴跌新纪录。
因股市连连下跌,岛内每个股民平均损失达200万新台币,许多人饭碗丢了、房子封了、夫妻离婚、公司关闭,台湾《联合报》称,台股投资悲歌已演成家庭风暴。
2008年马英九在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正向发展,有利台股推升,甚至有人提出了“沪台通”的设想,即两岸投资人在当地买卖在上海交易所与台湾证交所挂牌的股票。
今年4月,大陆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台北表示,正积极研究“沪台通”。台湾资本市场立刻视为利多,台股牛气冲天,一度重新站上万点大关,最高达10002点,这是台股有史以来第四度突破万点。
其实,比起普通居民,大陆的机构投资者早已入台炒股。2008年6月,为拯救跌势明显的台股,台湾当局开放大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通过私募基金间接投资台股。
2010年1月16日“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生效后,QDII可依规定在总额10%的限额内投资台股,以当时大陆QDII规模3700亿元新台币计算,可投资台股金额370亿元。
东方汇富高级合伙人彭震上个月发表《与其在A股博傻,不如去台湾股市潜伏》的文章称,两岸股市融合迫在眉睫。沪港通的开通和深港通的将实施,更为融合铺平道路。
他建议,投资者去台湾选一些和大陆业务关联度高的企业股票。他个人的观点认为,1至2年后应该有三倍以上的收获。
台湾金融部门官员说,支持台湾证交所强化与大陆各交易所的合作,但股市“台沪通”牵涉层面广,必须台湾内部有共识后,才能进一步推动。
业内认为,两岸特别是台湾应在上市、参股等方面把金融大门更开放一些,心态更积极一些。(温雅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