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当局“媚态”难挡两岸文化认同
中新网2月25日电(何路曼)当地时间24日,为期40天的“颜真卿特别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博)落幕。这场展览因台北故宫将镇馆之宝《祭侄文稿》外借而引发的争议,不会随着展期结束而画上句号。蔡英文当局尽显“媚态”和“软独”背后的心思昭然若揭,但阻挡不住的,却是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漂洋过海,“天下第二行书”引发的争议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收复常山郡,命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头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这个在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2012年时被台当局核定为“国宝”。
为了欣赏这一难得一见的真迹,很多中国游客特地飞往日本。有参观者表示,“早上9点去了东博,买票30分钟,进馆60分钟”,“不过能够亲眼一睹,真的还是很值得”。也有中国观众感叹,在异国他乡看到充满家仇国恨的悲壮祭文,“内心忍不住感到沉痛”。
据悉,《祭侄文稿》被安排在一个独立的展厅,展出规格较高,除中文古文外,内容还被翻译成了日、英、韩等语言。《祭侄文稿》前有数位工作人员专门看护管理,观众需要排队,且不被允许在作品前持续停留。
2月23日,展览结束的前一天,在日本工作的华人张先生排了近2个小时的队,才看到《祭侄文稿》的庐山真面目。他对中新网记者表示,“里面全部禁止拍照,查的也挺严的,手机都不能掏出来”,直到晚上6点,依然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参观。张先生说:“看到日本人对中国文化那么感兴趣,感觉很自豪。”
然而,此次展览中的一个细节,引发了中日网友的不满——一款《祭侄文稿》样式的点心盒,以及用《祭侄文稿》中汉字制成的酱油碟,出现在展览文创商品区。
一篇被称为“字字泣血,铁骨铮铮”的祭文,竟变成了点心的包装封面。
有网友感慨,不知买了这盒点心的日本参观者,如果知道这段历史,是否还吃得下去。还有网友批评道,“用祭文做这种商品太不合适了”。“这是对宝藏的侮辱”,在社交媒体上,也有日本网民认为这样做不尊重作品。
而对于日本文创商品的争议,再次让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如此珍贵的文物送去日本展出的行为,受到质疑。
这一尽显“媚态”的做法,在展览开幕前就引发了两岸民众的批评。有岛内网友直讽民进党是“卖台集团”。还有网友痛批,“‘国宝’是全民的,不是给你(民进党)当权者的”。台湾评论家黄智贤说:“我无以言喻我的悲哀与愤怒!”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樊波成表示,《祭侄文稿》几乎可以说是唐代书法的最高代表,而且是富有感情的真迹、无法复制。《祭侄文稿》纸卷出炉近1400年,其脆弱可想而知,堪称“展一次伤一次”。
制造两岸对立,蔡当局“文化台独”愈演愈烈
其实,这已经不是台湾当局第一次在文化方面因做法不当,而招致批评不满了。自蔡英文当局上台以来,“文化台独”的现象愈演愈烈。
宣布废止课纲微调、禁止大陆及港澳学者借阅台湾“国史馆”资料、撤除台北故宫南院十二兽首陈列、拆除台湾抗战纪念碑……蔡英文的一系列举动,不仅撕裂台湾社会,还制造了两岸对立。
蔡英文当局刻意“洗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岛内舆论直指此举乃变“中华文化总会”为“台湾文化总会”之先声,必定造成两岸文化认同的障碍。
此外,蔡英文阵营更有人抛出应禁止台湾青少年“扯铃(空竹)”,因为“扯铃也是中国文化,是帮中国统战”的奇谈怪论,引发岛内舆论强烈反对。
《祭侄文稿》里,留下了这样一枚印章——“子孙保之”。对中国人而言,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着文明深层的理念、认同与共同记忆。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融合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大势。
下一次展出,能否出现在大陆?
大陆文化学者、书法家荣宏君表示,《祭侄文稿》分量不言而喻,有很多大陆文化人感慨,中国著名书法家的墨宝,更应先与两岸分享。
为什么台北故宫这次会把《祭侄文稿》借给日本,但目前还不会出借给大陆博物馆?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季涛曾对此进行过解释,他表示,因为,台北故宫的绝大部分文物是在上世纪30-40年代为躲避日军占领,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南迁”而最终运到了台湾。两岸对这些“南迁”文物的所有权归属上原有分歧。台湾方面担心他们的藏品到大陆展出可能会遭扣押,一直要求大陆制定“司法免扣押”法规才肯借出文物。
但其实,早在2013年,国台办就曾做出过承诺:大陆支持、鼓励两岸文博机构加强两岸文物双向交流,不会出现台湾方面担心的问题,即司法扣押问题。
自1984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陆续精选出70件名作列为限展品,规定每次最多仅能展出42天,展后须休息3年以上,《祭侄文稿》便在其中。
如今,“颜真卿特别展”在日本落幕,不知,这个“民族的瑰宝”3年后的下一次展出,能否出现在大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