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5日电 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研究员郭富雯10月底搭乘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前往南极从事极地海洋生物研究,11月12日抵达长城站,成为参与两岸南极合作研究的第一位台湾人。
据“中央社”报道,已经抵达南极的郭富雯将采集企鹅粪便、蛋壳等极地标本,化验及观察蛋壳或粪便内是否累积特定化学物质,藉此研究南极污染状况,进而了解南极生物受影响程度,同时还将观察极地气候变化。
另外,台湾科学家还要执行“极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质”等研究。海生馆企划研究组主任兼东华大学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长宋秉钧说,生活在低温及海水中的极地生物,体内含有抗冻蛋白或特殊化学物质,才能抗寒及避免脱水,而这种生理活性物质能否适用于人体,正是研究重点。
郭富雯携带采样工具、计算机、生物图鉴等设备,“雪龙号”则提供考察服等基本配备。至于原先规划的潜水采集海洋生物任务确定取消,郭富雯说,极地环境严苛,由于设备不足被迫取消,这次先了解当地环境,观摩外国极地研究站如何作业。
郭富雯出发前形容此行的心情:“惊险刺激、提心吊胆、忐忑不安、冒险犯难”,既紧张又快乐。他说,想到接下来两个多月将在一艘陌生的船上,面临不可知、又有趣且惊险的未来,就如同小时候探险未知的感觉。他很担心皮肤冻伤问题,并对难以想象的极地气候感到忧心。
启程后,郭富雯几乎每天都会以电子邮件发回工作日志,内容涵盖工作状况、个人心情以及与大陆研究人员相处状况等,未来有可能汇集成册,与出版社合作出书。
此次南极考察创造了中国南极考察历史参与人数之最,考察成员包括了长城站考察队员60人,中山站考察队员84人,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内陆考察队员30人,南大洋考察队员13人,国际合作两人以及随船人员62人。在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后,“雪龙”号计划于2010年4月10日返回中国,共将航行约3万海里。
台湾有3名科研人员首次参与中国南极考察计划,10月28日率先出发的郭富雯从纽西兰登上雪龙号,11月12日抵达长城站,预计12月中旬再到中山站,待考察工作结束后,随着雪龙号回到澳洲补给时,郭富雯将下船再搭机回台,估计明年2月初抵台,他将是在南极停留最久的台湾科研人员。
另两位海生馆研究员林家兴和正修科技大学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研究员许廷炜,预计11月29日启程赴智利,与国际研究团队会合后,再搭乘智利专机前往长城站,展开2个月的研究工作。
促成台湾科学家的南极之行,是今年4月台湾海生馆邀请刚从南极返航的雪龙号,及中国大陆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访问台湾,双方对于首次南极合作研究达成共识。当时雪龙号还停靠高雄港4天,并开放参观。
台湾的南极研究工作始于1980年代,水产试验所曾计划前往南极附近海域进行科学探测,也有个别学者参与外国的研究团队,零星进行海洋生物与环境科学等调查与探勘,可惜研究成果过于片段且无法延续。台湾海生馆表示,这次主要延续以往的探勘与调查,开创两岸南极探勘首次合作,绝对有助于提升台湾的南极学术研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