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伟人也需换尿布长大
认为所有伟大严肃的东西都有柔软一面,健康多元社会需要不同个人的声音
羊城晚报记者 邓琼 实习生 朱土福
“我觉得韩寒的出现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思维和新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这个社会变得开阔、健康、多元化的话,每个人都需要有发声的空间。 ———龙应台
昨(29日)晚,著名作家、台湾文化人龙应台女士携纪录片《目送———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到中山大学南校区举行交流会。
自上周开始,“龙应台要来广州跟读者见面”的消息,就搅热了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们纷纷“抢票”。昨晚活动开始前,天降暴雨,但丝毫没有减弱“龙迷”的热情,不仅中山大学梁銶琚堂座无虚席,甚至校门口需要动用众多保安来维持秩序。
一身简单装扮的龙应台手插裤兜,走上讲台向读者们问好,全场顿时掌声如雷。她说,这是第一次与大陆读者分享这部纪录片,也是自己第一次在广州举行读者会,甚至是十几年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面对内地的“粉丝”。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中,观众一半时间感受片中龙应台的思考;另一半时间则沉醉于她现场的睿智、才辩和幽默。
谈当下:社会应有各式韩寒
我想说,一个健康、开放、有创意的社会,里面应该产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韩寒。
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见识了“龙旋风”的果决和坦率。
有人问:“您如何么看待韩寒?如何比较上世纪80年代写《野火集》的龙应台和现在写博客的韩寒?”
龙应台说,我不去谈韩寒这个人物和特色,太多人说过了。我想说,一个健康、开放、有创意的社会,里面应该产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韩寒。“80年代我写《野火集》的时候,因为写几篇文章一夜暴红,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很多禁忌,就好像一个人的皮肤脆弱,一拍就马上红肿、出血。我觉得韩寒的出现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思维和新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这个社会变得开阔、健康、多元化的话,每个人都需要有发声的空间。但是实际上,大家都能表达自我、难得有英雄的年代,反而才是比较健康的时代。”
接下来不少人想问龙应台对于一些时事的看法,她则一把截住:“今天我们就不在这里铺排了,你如果真想知道我的想法,在我的文章中都有很清楚的反映。”
谈写作:从来怀疑宏大叙事
在我身上,不存在从一个怒目金刚变成温柔小女人的过程,这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性格里。以庄严的状态谈严肃议题,如果没有柔软作为核心,是不真实的。
台下一位忠实读者,他用“软”与“硬”来描述写父母子女亲情和写历史、时评时不同的龙应台,进而提问:“您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中可以说是‘软硬兼施’,是否会因为柔软的情感而模糊掉历史的真实,造成情绪渲染?”
龙应台答道,“大家不知道,《野火集》和《孩子你慢慢来》原本就是同时写的。在我身上,不存在从一个怒目金刚变成温柔小女人的过程,这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性格里。”她还指出,在书中用文学的方式去处理历史题材,是自己所选择的一种风格。“我对所有宏大叙述抱有最深刻的怀疑。我看一个伟人,他是伟大,但同时也需要妈妈给他换尿布长大的,也有脆弱和虚伪。所有伟大严肃的东西,国家集体之类,都有后面柔软的一面。以庄严的状态谈严肃议题,如果没有柔软作为核心,是不真实的。”
谈经历:裁判球员不能混淆
作为知识分子,像做裁判;做掌权者的时候,像是球员。知识分子可以是潇洒的,可以去批判;当成为体制内握有实权的执行者,就完全不同了,必须是默默工作的人。
龙应台曾担任台北文化局局长的经历也颇受人关注,有读者问:“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你怎样看待学者为官?独立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官员的立场矛盾吗?”
龙应台毫不犹豫地说:“作为知识分子,像做裁判;做掌权者的时候,像是球员。知识分子可以是潇洒的,可以去批判,职责在于以文字影响思想、指出方向;当成为体制内握有实权的执行者,就完全不同了,必须是默默工作的人,而不是指点江山。”
这两种工作需要两种不同的个性,所以龙应台觉得,一旦知识分子进到机制内做执行者,必须暂时放下知识分子的身份。如果想要用权力达到个人理想的话,必须变成一个忍辱负重,有耐心协调的人。不能靠文章去宣扬自己,必须要以自己工作的成果去任人批判。“这是必须的角色转换。如果想两者得兼,那就容易错乱。”
人们也关注到“龙局长”在任上曾有一张在“议会”被质询后“伏案痛哭”的照片,龙应台对此首次“揭秘”:“其实我不是在哭啊,我趴在那里是偷偷在笑呢!当时是有议员很厉害地质问我:‘你都不是台湾人,怎么能够当文化局长?’我觉得问得很好笑。第二天,办公室里满是民众送来安慰的鲜花,这也算是我亲身加入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吧。”
谈成长:多读历史点亮心智
独立自由的思想、完整的人格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今天的年轻人应多读历史,横向纵向比较,开阔视野,点亮心智。
从书中,龙应台传达出一个观点:个人在集体中应当保持一种警觉和清醒,才能够避免集体滑向失控。于是有台下观众问:“我们的孩子,大都从小接受整齐划一的教育,该如何突破集体的局限?”
龙应台认为,独立自由的思想、完整的人格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她曾在美国、德国居住,发现即使是欧美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今天的年轻人应多读历史,横向纵向比较,开阔视野,点亮心智。
邓琼、朱土福
现场花絮
初恋无可奉告,迷茫自己面对
刚一开始,龙应台“孤独”地站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台下漆黑。她当即表示:“可不可以多给点灯光给观众席,‘敌暗我明’哦!”大笑声中,灯光亮起。
她继续争取:“还有一点,你们知我比较多,但我知你们太少。请问你们有从比较远的地方来的吗?”台下顿时热闹起来,有自称来自香港、深圳的,还有自称来自成都、北京等地的。龙应台轻轻一句起话题:“谢谢你们,不过,如果是专程来看女朋友顺便来听的,就不必提了,呵呵!”台下顿时笑声一片。
到了问答环节,全场灯光大亮。观众们毫不吝惜地表示出对龙应台的推崇。有人因为能亲临现场受教而深深鞠躬,感谢龙应台:“你塑造了我!”有人代表自己的母亲向龙老师问好……
然而,坦率的龙应台也并非有问必答。当一位女士很赞赏地提到她“动作轻盈、富有活力”而请教养生之道时,她完全无可奉告。当一位年轻人问可否谈谈她的初恋故事以及如何处理年轻时的迷茫,她断然说:“当然不可以谈!而且年轻的你面对未来的迷茫、不自信,我都经历过,只有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这些事没人教的。”
最后,龙应台透露,自己已经在着手准备下一本小书,是历史题材。因为明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同时也是香港大学建校100周年,她想通过香港大学的呈现,看中国追求现代化一百年的进程。
结束之时,龙应台对台下观众九十度鞠躬。
龙应台 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83年回台湾,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鹏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