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体育新闻

上海青少年体质下降 挤占学生体锻时间谁之过?

2010年12月10日 15:4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亚运会后,当人们热议“青少年运动能力远不如日韩”的新闻时,上海体科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认为,这篇文章有失偏颇:“根据中日两国最近一次国民体质联合调查,上海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小学年龄段儿童的身体素质总体是优于东京儿童,转折点发生在中学年龄段。也就是说,当升学压力出现、身体先天优势‘老本吃光’后,上海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才逐渐落后于东京的青少年。”

  年初一项来自《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77.4%的参与者认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首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

  那么,学生和家长是否愿意锻炼呢?又是谁阻挠了青少年的健康锻炼?

  要争高分还是要锻炼

  “84分和89分有什么区别!只有体格强健了,才有未来可言。”一位学生家长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他的孩子身在上海一所寄宿制的一流中学,有时候,放学后孩子多打了10分钟篮球,班主任就会向家长“告状”,认为耽误了学习和休息时间。

  虹口区的一位初三学生家长严先生介绍,孩子就读在一所普通中学,每天早上7点半到校,傍晚5点半回家。光是作业,就要写到夜晚9点多。周末时间完全被补习班挤占。

  “孩子累,我们家长更累!”目前的形势,学生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才有可能进入名校,毕业时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对于绝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读书依然是子女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不管多难,也要鞭策孩子努力读书。

  严先生孩子所在的学校,初三月月有考试,成绩排名时时公布。学生、家长的神经绷得很紧。“体育锻炼是个长期的事,一时半会看不出什么成效,但把这个时间放在补课上,立竿见影,直接反映在月考成绩单上。”但家长的心理很矛盾,当这5分反映在决定孩子升学命运的考试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90%的家长还是打了“退堂鼓”,选择让子女留在书桌前,拼命苦读。

  是偷懒还是缺乏兴趣

  近年,上海的中小学校正大力推进“三课两操两活动”,但是效果质量如何?一些体育专家看过后只能摇头:“就拿广播操来说,学生们随便动动胳臂,一边打哈欠一边做,质量根本不到位。”

  在闵行区一所初中里,体育组刘老师授课的班级里,就有一个130公斤重的“大块头”,“有些孩子确实是胖,跑不动,怎么办?”此外,现在学生个性比较强,有时,小刘老师明明知道孩子是想偷懒,不愿跑步,但孩子拿来了请假条,给不给假?体育课上诸如此类的尴尬情况,屡见不鲜。

  一方面,体育成为中考的一部分,耐力考核是硬指标,要完成。而另一边,家长也在不断给体育老师施加压力。现在,每家一个孩子都是掌上明珠。明明是小孩子胖,懒惰,“可家长却写匿名信到学校,投诉说参加耐力跑后,影响了孩子后面的主课。”学校一受理,老师就有丢饭碗的风险。指导学生参加锻炼,老师压力也不小。其实,学习差的孩子,运动成绩一般也不好。“体育课是小科目,平时上课,主课老师来打招呼,让学生留在教室里多补点课的事,时有发生。”

  那么,当学生自己偷懒时,有没有让“大块头”也有兴趣主动参与的体育课内容呢?体育与教育部门应该如何密切合作,让学生上一堂真正喜欢的体育课呢?

  要落实更要加强监管

  “上海部分重点中小学校,田径场、游泳池,豪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国外,但学生的利用率却不高。”专家认为,在教育投入当中,这一笔投入可以说是失败的。

  近两年,上海中考体育实施方案将初中毕业生的体育成绩按比例计入中考总分,甚至提出通过中考指挥棒“3至5年内使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对此,有过教育工作背景的徐汇区体育局局长李明毅明确表示:这是太理想化、简单化的想法。

  目前,绝大部分校园体育的开展,包括学生日常锻炼、体质监测都由教育系统来完成。是否应该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体育系统的专家对于青少年体质的提高,有不少办法和经验,对于运动方面,从人力、科研、系统性等诸多方面更专业,但近些年来,只能有劲使不上。今后,体育局、教育局的资源如何整合,怎样有利于提高青少年体质提高,是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记者 钟喆 俞剑)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彧】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