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渐渐暗了下来。只聚集了几束,打在了克里斯特尔斯和李娜身上,便有了众星拱月的感觉。
李娜捧起亚军的银盘,有些沉重,比她想象中的,更大。“不过我更想要的,是另一个。”离大满贯冠军那么近,却最终错过。
但是,这一夜无损中国骄傲。澳网两周,李娜这张够辣够呛的中国面孔,在中国体坛留下关于“调和”的思考。
训练课 填鸭VS自主
不同品相的种子,要求的施教条件也不同。
李娜是极好的分析个案。一出道,李娜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她的爆发,却迟迟未来,直到年届30。
她最大的需求,是自主。
2004年复出、2005年重返国家队,但李娜一直找不到感觉,心理状态极不稳定。2006年底的多哈亚运会女单失利后,失落的李娜直言不讳:“要是姜山在这里,我肯定会赢,我不喜欢孤军作战。”为了稳定李娜的情绪,国家队在2007年初决定,破格让姜山到国家队,出任李娜的教练。这其中,是李娜的反复争取,甚至可以说强硬要求。于是李娜和姜山成了中国网坛的第一对夫妻档。那个时候,姜山只拿国家队教练员的部分工资。
姜山的到来,让李娜练得来劲。“我可以冲着他发火,情绪在球场上都宣泄出来了,打球没有顾虑,感觉也一点点来了。”曾有人质疑姜山的教练水准。但事实上,原本国家队的中国教练大多都是球员出身,也没有太多国际化的培训,个人能力差距其实很有限。“后来我跟着托马斯练球,姜山跟着托马斯学习,现在我觉得他完全胜任这个职位。”训练质量有保证,才能稳定球场的表现。
不同的个体,需要不同的对待。我们不是说让每一个女球员,都找自己的老公或男友来当教练。而网球的训练和生活方式,也不是其他体育项目能够拷贝不走样的。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在恰当的时候,面对合适的对象,我们敢不敢做一次超常规的抉择?对于中国网协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飞跃。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她们一直挂在口中的改革,并不是说说就算的。
社交课 公式VS自我
出了名,关注度随之而来。面对黑压压“扑食”的媒体,一堂社交课应该很有必要。
中国体育明星的交际能力,向来遭人诟病。从当年一问三不知的奥运冠军伏明霞,到王军霞等千篇一律的获奖感言,都让西方媒体一头雾水。而去年,周洋“先谢国家还是先谢爹妈”的争论,也持续了很久。伟大的祖国,自然是要感谢,但若能通过一种更自然的方式表达,效果或许更好。
李娜社交课的要领,是“本色自我”。她的幽默和谐趣,立即俘获了大批国外球迷。“中国女选手现在已经来到了世界网坛的前沿,你们的男选手呢?”李娜歪着头略作思考,“男选手都在中国呢!”全场哄笑。这就是李娜式的机智。
她调侃姜山,是爱在心头。她几次提到奖金,也是人之常情的大白话。单飞的李娜,用纯粹的自我,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体育放开怀抱后,中国运动员的开放气质。从这一点上来说,过去两周,外媒对李娜社交能力的赞许,也相应投射成中国体育的影像,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李娜的社交能力,一来是天性使然,二则也和网球选手常年旅行、更多接触世界有关。很难想象成天关在体操房、乒乓房里的运动员,也能这样自如地与国内外媒体嬉笑打趣,短兵相接。少一点公式化的套话,多一些个性展示,这才是新时代有魅力的中国体育明星。
英语课 外交VS内联
李娜的英语很溜。不苛求语法,时态,或者单复数,至少说出来,老外都能听懂。常常还混上一些口语化的英语感叹词,更增加了气场。“在国外呆久了,不会说也要说。”
学英语,最要紧的,是敢于张口说。有人顾忌发音,有人顾忌用词,就常常成了哑巴英语。李娜不是羞涩的人,“又不是母语,说得不好,怕什么。”关于英语的学习规则,也可以引申到球场上——敢于表现。WTA把李娜当做下一个重点宣传人物,“她是很有磁场的球员。”
决赛之前,李娜还与克里斯特尔斯在通往中央球场的通道里谈笑风生。小克告诉李娜,“我老公睡觉也打呼噜,我很同情你。”李娜回复,“没事儿,慢慢习惯,说不定哪天不听还不习惯了。”李娜的气质中,没有沉重的成分。圈子里,她和扬科维奇、汉图楚娃都是好朋友。
她已经被叫做国际李,但在球场上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却总是用武汉方言冲自己和姜山嚷嚷。“现在一年到头在家呆的时候很有限。离家时间长了,才觉得还是家乡最贴心。”她念旧,她愿意尽自己的能力为网球做点什么。以后会开网球学校吗?“也许吧。我和姜山都是打网球的,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人喜欢网球。”
平衡,或许是最大的驾驭品质。李娜很有国际派头,但并不妨碍自己深深的中国烙印。
参与互动(0) | 【编辑:赵彧】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