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中国体育力量进入"真空"期 缺失之因:优势错位

2011年03月08日 11:2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本赛季的NBA比赛中,中国面孔越来越难得见到——姚明因伤长期休战,易建联也逐渐被边缘化。

  足球方面,邵佳一所效力的科特布斯无缘本赛季德国杯决赛,冲甲也没有十足的把握,31岁的邵佳一已不想再混迹乙级联赛,这无疑令能打上主力的中国旅欧球员买少见少。此前传董方卓年薪一万欧元准备签约塞尔维亚俱乐部塞华诺,但双方并没有谈拢,董方卓将在欧洲继续“流浪”。

  中国足球和篮球运动员,过去十年不断追求走向世界顶级联赛的道路。但中国并不像一些球员输出的国家,源源不断有球员涌入顶级联赛,这十年的探索,走到现在又陷入了一个低潮期。

  中国力量缺失之因:优势的错位

  周婉琪:我觉得中国力量是否缺失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如果单从足球方面来看,绝对可以这样说。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而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巨大的希望造成的巨大失望恰恰是“真空”的来源。

  我觉得从足球而言,无所谓实力下降,因为中国体育在这方面似乎从来也没有强大过。最讽刺的是,我们自己一直在说“海外兵团”,中国在乒乓球、体操、跳水等项目上,中国力量其实一直充斥着世界市场,从教练员到运动员,但大家从来都只是忌讳或者忽视这种力量的,原因又在哪呢?

  孙嘉晖:我想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弄清楚竞技体育的几大特点,专业化、职业化、商业化。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两大核心是美国和欧洲,这些都是职业化和商业化成功的典范;而中国体育大多还处于专业化水准。

  由于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美国形成了橄榄球、棒球、水球、篮球四大职业联盟;而欧洲则有足球、手球、曲棍球等顶级联赛。再看中国的优势体育项目,我们就能明白,中国队的强项基本上是乒、羽、体操、举重、射击、柔道等个人项目,从未在上述集体项目中拿过奥运会、世锦赛冠军,这种优势错位是导致“中国力量”缺失国际大舞台的重要因素。

  周婉琪:就足球而言,我认为恰恰是欧美俱乐部非常看重中国的市场,一些球队希望将某位中国球员打造成球星而带动俱乐部在中国的影响力,这种行销策略从目前来看是失败的。相反,香港富商杨嘉诚购买一支英超俱乐部,用“雇佣兵”来打开自己的中国和欧美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力量在足球方面又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反过来也证明了原来的那种“球员力量”的真空。

  张健强:职业体育如果做得好,是多赢局面。假如中国出一个很好的球星,那么他本人会受益于顶级职业联赛的高薪水、高广告回报,他的俱乐部进而可以抓住中国市场的眼球,进而转化成商业利益,甚至会扩大到他所效力的联赛。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他的影响力走上国际舞台,这是一个多赢局面。事实上,过去做到这一点的,姚明算是一个。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创造出这种多赢局面的职业球员。

  孙嘉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名正言顺地当上体育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至少在欧美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赛场上,我们还处于入门级水平。但李娜在澳网公开赛上获得女单亚军,已经算不小的突破,有评论说,这项成就不亚于姚明和刘翔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退潮”才能验出真金

  张健强:中国球员效力于欧美联赛,毋庸置疑是好处多。因为从低级联赛走向顶级联赛,就像你从小公司跳槽到大公司一样。虽然你光芒可能会被掩盖,但你已经走上了一个大平台,更高的薪水、更高水平的训练、更职业的观念。只要走出去,都会有所提高,哪怕你仅是坐板凳。

  孙嘉晖:其实,在很多项目当中,中国也不乏个人能力突出的世界级选手,但由于体制等原因,没能培育出世界顶级选手。早在1998年,北京女子手球队选手翟超,就转会去了德国甲级队柏林BV俱乐部,后来到了手球水平更强的丹麦,2002年荣膺世界手球小姐称号。

  周婉琪:我总觉得中国体育有时太急功近利。突出的还是足球,一个球员出国踢球,就会被我们一下子拔到了提升中国足球水平的高度,有必要吗?能不能放弃名利,真正去开展青训工作?

  很多东西都是水到渠成的。无论在哪里,假如一个球员能把踢球当成一份职业,一份你必须做好的工作的话,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当好苗子遍地开花的时候,何愁整体水平不提升。

  张健强:急功近利,这个说得好,尤其球迷和舆论环境。比如早些年,中国球员去打NBA,已经是天大的事情了,那时只要能去,就是成功。到后来,一个球员被正常轮换,都会被视为失败!

  也可能走出去的人太少,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看比赛老是有不过瘾的感觉。但中国球迷应该反过来想想,既然你认为这个联赛如此容易,为何走出去的这么少?

  周婉琪:我觉得中国力量目前难以在欧洲联赛生存绝对是好事,可以作为一种警示吧,你不真正挑出那条“懒根”,自己没有真本事,光依靠强大的祖国市场,那只能让狐假虎威飞一会。

  张健强:单靠市场是不可能的。人家是成熟职业联赛,讲究的是瓜熟蒂落。人家有一整套的商业模式,一旦你诞生一个顶级球员,随之而来就是大市场。

  中国力量的其他表现

  中国顶尖球员离开欧美俱乐部,并不意味着中国力量的绝对消退。其他一些方式,也代表着在其他国家的体育中的中国力量。例如前中甲球员许青山就通过改变国籍,加盟K联赛并参加亚冠联赛。

  周婉琪:我觉得中国球员许青山入韩国籍,代表水原三星战亚冠只是一位球员的生存方式而已,并非什么范例。事实上,我觉得中国有不少许青山这样的球员存在,只是没被报道出来罢了。

  孙嘉晖:中国运动员“走出去”是一个大趋势,毕竟我们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另外,欧美先进的训练、培养机制和经验传入我国,也会加速运动员的培养。像美国职业棒球联盟,近年来一直坚持投入巨资拓展中国市场,其中一个捷径就是,寻找到中国的“棒球姚明”,相信这一天不会遥远。目前,每年都会有棒球选手到美国训练、比赛,这也是潜在的机遇。

  周婉琪:我还是那句,有时候到国外去谋生,只不过是摆在你面前的一个人生的机会而已,你想去就好好把握,在自己的领域中做一番事业就行。如果大家都做好了,真正具备职业精神,中国的体育就会真正强大起来。

  张健强:更开放的心态,才会有更多的交流。目前对中国来讲比较难。

  中国力量不止足篮球

  周婉琪:虽然足球和篮球很重要,但他们显然不能代表全部。像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中国力量何其强大。不过,我不觉得因为中国力量的从来不缺失就可以“放心”,假如不能解决中国体育的很多顽疾,中国不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话,中国力量在国际体坛始终难成大器。

  张健强:我的看法不太一样。乒羽、体操、跳水这种传统项目,人才外流的原因恰恰是令人悲伤的。因为举国体制的强大,培养起一个巨大的运动员群,提供国家队挑选。这些人都是国家、省、市一级体育系统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起来的运动员。但个人单项的国家队需求就那点人,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外流,这也算是“国有资产流失”。

  足球、篮球恰是人才稀缺,尤其顶尖人才稀缺。用传统体制的眼光看,就是青少年培养投入不够。从职业的角度来讲,就是这个职业的工资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身。

  虽然,体育强大与否,用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都是盲人摸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足球、篮球职业比赛的参与性更强,比起传统大型运动会更好推广。这才是某些意义上的真正的“举国体制”。举国应该是全民参与,而不是仅仅政府体育系统内的人。这样,中国力量才会真的强大。张健强 孙嘉晖 周婉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彧】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