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际足联“未来之路”裁判培训班近期在上海开班。国际足联指派了5名讲师来到上海,其中包括曾执法德国世界杯的新加坡籍著名裁判员沙姆苏尔·麦丁。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名裁判员接受了培训。这,仅仅是中国裁判通向世界舞台的开始。
其实,反赌扫黑后,中国高级别足球比赛场次在不断增加,而裁判员的短缺,成了足协头疼的一件事。一项尴尬的数据对比,可以说明问题: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裁判员只有2万人,而这个数字在日本高达23万。
除了足球裁判人口基数的差距外,我国裁判的执法能力,也有明显不足。在日本注册的裁判中,大都是从12岁开始执法足球赛,试想,当这些孩子到20岁的时候,已是身经百战,他们对比赛的驾驭能力,自然比我国这些20多岁才开始学习裁判业务的人选要好得多。
因此,摆在中国足球裁判面前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一是,裁判员人口;二是,青少年对当裁判的兴趣。
今年30岁的王迪,来自上海,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国际级裁判之一。王迪认为,目前我国踢球的人数越来越少,直接制约了中国裁判员的数量。
王迪介绍,对于裁判员的培养,多年前有一些好的方法,现在可以重新做起来。比如当年的“新民晚报杯”足球赛就是上海足球裁判的摇篮。“那时候,新民晚报杯的主办方规定,每支参赛的球队,必须有一名小球员学习裁判知识。我就是从那时起培养了对执裁足球比赛的兴趣。”此后,王迪一步步走上大赛舞台,执法中超联赛,当上国际级裁判。
一般一名裁判从初级到国际级,而后晋升精英裁判,最后才能执法世界杯,整个过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练。而中超联赛的水平直接影响中国裁判迈向世界舞台的脚步。“世界杯上,欧洲和南美的裁判特别多,因为他们的联赛水平高,裁判员被认同的程度自然也很高。这是目前中国裁判无法企及的。”
当然,像欧洲的英国、亚洲的日本,裁判员是职业化的。一名英国职业裁判年收入大概在150万元人民币左右,是英国普通百姓的四五倍,日本裁判的年收入也有100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很多裁判员是大学教师,他们在业余时间执法比赛。“参加一场中超比赛的收入,大概是1000元,但出差一次,要向学校请假三天,按每天200元计算,执法一次比赛,要扣除600元工资。这样一来,到外地执法一次中超比赛,净收入也就400元。”不少裁判员表示,在中国做足球裁判,完全凭热情。
“在世界杯舞台上,何时再有中国裁判的身影?”面对这个问题,王迪面露尴尬之色,“虽然自己有信心,但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解决,并非裁判员一己之力能够做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