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中国国奥队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以0∶1负于阿曼国奥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足球预选赛上首战失利。
对于中国队而言,在淘汰赛中输掉主场比赛并非就输掉了出线希望,若想在4天后的客场比赛中抢回晋级下一轮的资格,必须要有所改变。
丢球太快
战术布置化为泡影
上海的连日大雨终于在19日中午止住,不过,湿滑的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球员的发挥。
中国队在中场进行了较大调整,张琳芃和姜嘉俊这两名后卫出身的球员都出现在中场,也可以看出中国队主教练布拉泽维奇对防守的看重,希望中国队在稳固防守的前提下对阿曼队进行攻击。
但是,阿曼队的闪电破门却打乱了布拉泽维奇的部署。开场仅3分钟,阿曼队就利用中国队的角球配合失误发动快速反击,阿尔法拉赫禁区内射门率先打破僵局。落后的中国队中场组织能力不强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中场缺少控制,难以对阿曼队形成压力。
布拉泽维奇说:“我们丢球太快,这使得战术布置化为泡影,我们本来准备打对手身后空当,但是我们丢球后不得不全线压上,导致给对方很多空当,反而更适合对方打法。”
中国队的进攻也没能完全发挥。边路仍是中国队突破的重点,但传中球质量不高,中路又缺少包抄的球员,自然效果不佳。定位球也是布拉泽维奇看重的破门利器,有几次角球配合也创造出了机会,但均与进球失之交臂,其中,终场前的两次头球攻门稍稍高出尤为可惜。此外,中国队也暴露出配合时间不长的问题,全场失误较多,尤其是几次后场失误险些让阿曼队扩大比分。
上半时紧张,下半时急躁,这是中国队在本场比赛的真实写照。
反观中国队的对手阿曼队,显得比主队准备得更加充分。阿曼队在此前与韩国队和泰国队进行了两场热身赛,战绩为一负一平。
本场比赛中,阿曼队球员的个人能力和整体配合均可圈可点。除了开场3分钟的进球,阿曼队还在上半时的一记单刀球击中横梁。即使在最后几分钟,阿曼队球员也未表现出疲态,倒是中国队早已有多名球员出现了体能不支的情况。
基础薄弱
戴上“史上最弱”帽子
这支中国国奥队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
虽然是奥运适龄球员,但这批出生于1989年—1990年的球员数量并不多,也反映出中国足球后备力量培养的问题。基础不厚实,成绩自然难以令人满意:2009年折戟东亚运动会,主教练刘春明黯然离职;2010年广州亚运会止步八强之外,主教练孙卫也难逃下课厄运。比成绩不佳更让人担心的是,这支球队始终未能形成明确有效的打法,也没有可以倚仗的球星,因此“史上最弱国奥队”的帽子,被扣在了这支球队头上。
亚运会后,克罗地亚老帅布拉泽维奇临危受命,出任国奥队主教练。从技战术来看,布拉泽维奇追求简练、快速和实用的打法,虽然没有太高的含金量,但这反而切合中国球员略显粗糙的技术功底和球队需要快速出成绩的要害。
与广州亚运会时相比,现在这支国奥队的20名球员更换了13人,可见布拉泽维奇对这支球队改动之大,但给这支球队磨合的时间并不长。赛前的50天集训,布拉泽维奇率队打了3场热身赛,客场输给韩国队正常,主场被朝鲜队击败稍显意外,再战沙特以0∶0打平差强人意。
不过,即使有了一位世界级名帅,想让这样一支国奥队脱胎换骨也是难上加难。布拉泽维奇在赛后无奈地说:“我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我们的角球会直接传给对方,让对方打了一个反击。”
客场再战
球员需要重拾信心
奥运会足球比赛只有16个参赛席位,除去东道主,15张门票分配给亚洲3.5张已经算是“慷慨”,但是这也让奥运出线名额之争变得异常残酷。
首轮比赛,除了中国队主场失利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强队都在主场获得了胜利,只有朝鲜队在主场0∶1负于阿联酋队,陷入了和中国队一样的困境。根据赛程,本轮淘汰赛中过关的12支队伍将分为3个小组,每组头名将自动入围2012年伦敦奥运会,排名第二的3支球队将进行赛会制的单循环比赛,排名第一的球队将与一支非洲球队争夺最后一张入场券。
对于主客场淘汰制的比赛,中国队的主场失利只是输掉了“上半场”。毕竟1∶0的比分是足球场上最小的分差,客场挑战对手,中国队的出线希望还握在自己手中。
本场比赛结束后,中国队随即踏上了奔赴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的征途。在6月23日迎来客场的比赛,劳师远征和客场40摄氏度的高温将是中国队首先要面对的“敌人”。
中国队首场比赛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中场的改造势在必行,张琳芃和姜嘉俊搭档中场并不成功,倒是替补上场的买提江表现更让人满意。赛后,中国队队员显得士气低落,面对失利都不愿多谈。如何在短短4天时间里调整心态,燃起斗志,将是中国队更为迫切的任务。布拉泽维奇也表示,现在需要让队员们“重拾信心”。
中国队的客场比赛已无退路,唯有取胜阿曼队而且要在净胜球或客场进球数上压过对手,否则,中国队就将倒在冲击伦敦奥运会的起跑线上。
尽管情绪显得有些低落,但布拉泽维奇仍然对中国队晋级充满希望。“现在什么都没有结束,后一场才是生死战,谁能说我们在阿曼不能像他们一样取得胜利?我这么多年足球经历中,我相信还有希望。”这位74岁的老人最后说。
(本报上海6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