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NBA劳资协议已完成95% 协议达成只差一步?

2011年11月01日 17:05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长达数月的NBA劳资谈判演变成一出肥皂剧。没有人知道谈判距离达成协议究竟还有多远,遥遥无期的新赛季究竟何时才能开打。昨天,《纽约时报》报道,虽然新的劳资协议还未达成,但在不少涉及联盟体系方面的条款已经达成共识,目前新的劳资协议已经达成了95%。仅差最后5%就将开赛。一切真的如媒体表示的近在咫尺?还是亦如之前无数次的反复那样转身就是咫尺天涯?劳资谈判的肥皂剧恐怕将继续下去。

  谈判动态

  劳资新协议已完成95%

  虽然经历不停的反复,但劳资双方的谈判并不是一点进展都没有,据悉,双方已在合同期限、奢侈税方案、交易规则、中产特例等方面达成一致:奢侈税是为了平衡豪门球队和小球会实力而设的款项,联盟将对工资总额超过一定限额的球队征收奢侈税。据一些看过劳资谈判方案的人士表示,劳资双方已同意根据球队超过奢侈税起征点的额度,分级进行征收,超过的越多征收额度更大。简单来说,要想构成巨头组合的球队在新的奢侈税系统中,将付出比以前更大的代价;在合同年限方面,拥有伯德条款的球员可以签5年的合同,而其他球员将只能签4年。在上一份劳资条款中,伯德条款可以签6年;在年薪增长方面,每年涨幅将被限定得更小,拥有伯德条款的球员每年可以增长5%,而在之前有伯德条款的球员的薪金涨幅为10.5%。

  双方达成共识的众多条款构成了新劳资协议中的95%,剩下的5%是双方一直争论不休的“利润分成”。虽然下一次谈判的具体日期还未公布,但据美国媒体透露将在本周进行。

  亏损现状

  科比已损失了430万美元

  劳资谈判无疑是在职业体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球员和老板在利益方面的博弈。虽然在利益为第一出发点的职业体育中,球员以罢工形式与老板抗争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停摆给球员带了损失确实不是小数目,即使是身为联盟年薪第一人的科比。

  因为比赛已经取消到11月30日,球员们已损失了一个月的薪水。据统计,联盟的底薪球员一年可以拿到47万美元的年薪,而老将底薪球员约为135万美元。这样算下来,一个月里最底层的NBA球员将失去8-23万美元不等的薪水。

  而科比在2010年与湖人签下3年8355万美元的联盟第一高薪,他在这一个月中失去430万美元。而把所有高薪和底薪球员算到一起,全体NBA球员的损失将高达4亿美元。

  重庆晨报记者 包靖

  分析>

  一步之遥还是咫尺天涯?

  新的劳资协议已经只差5%,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顺利握手言和。

  在已经完成的95%合同中,球员的合同年限和薪金涨幅都被资方压制,受益的是资方。而谈判的要点就是以退为进,已经作出让步的球员们,必定要求在剩下的5%中得到回报,但不幸的消息是:剩下的5%,恰恰就是双方一直争执利润分成。之所以双方屡次在谈判中不欢而散,就是因为资方要求五五分成甚至更低,而劳方坚持球员不能得到少于52%的联盟利润。

  职业体育的第一诉求就是利益,对于标榜自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体育联盟的NBA来说,因劳资纠纷造成停摆不足为奇。但正如总统球迷奥巴马的担忧:这样一直闹下去,NBA的衣食父母———球迷,是否会转身而去。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在最近的一次停摆中,1999年NBA常规赛只有50场比赛。但随着此后卡特在2000年扣篮大赛上的神奇表现,以及科比、艾弗森、姚明这样的偶像层出不穷,NBA在停摆后的10年间,球迷有增无减。本次停摆也不例外,科比依然坚挺,而詹姆斯、韦德、杜兰特、格里芬等新生代球员抓住了无数球迷的心。同时,热火三巨头、纽约双枪等巨头组合的存在,让NBA在上赛季的收视率一度超越了1995-96赛季乔丹全盛时代,成为NBA进入电视时代以来收视率最高的一个赛季。

  劳方有足够多的理由坚守最后那5%,因为他们或许已觉得退无可退了。那么,资方会退让吗?停摆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美方市场研究员的统计:大约有33%的篮球鞋是因为人们想打篮球而购买的,而其他的67%是球迷们因为球星代言,或者与NBA有关而购买的。这样的数据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球鞋及相关体育用品的销量会随着NBA的停摆而大幅缩减,但答案却是否定的。分析员马特·鲍威尔表示,1999年的停摆并没有对球鞋市场产生严重的影响。“孩子们仍然会打篮球,不管有没有NBA,他们都需要球鞋。”

  看来,市场并不因停摆而受到重创。这就悬了,到底谁会最终退让呢,5%或许只是一步之遥,或许就是咫尺天涯。记者 包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彧】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