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过去的一周,一场实力悬殊的中俄小学足球对抗赛,一群跑400米就瘫倒在地的小学生,占据了各地媒体的头条位置,无论关注度,还是影响范围,远超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失败。
今天下午,《上海市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布。喜的是,沪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上一个五年有所改善。忧的是,记者在基层学校调查发现,学生体质依旧在尴尬中徘徊。
一张难言的证明
上海市中心的一所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小杨(化名)教的一个班级,出现了一个怪象:全班34名学生,五分之一患哮喘病。“后果”是,这些学生可以不参加长跑锻炼。
“家长递来医院的证明,孩子患有哮喘,我们只能建议改练游泳。但到底他们是否真的去过游泳馆,无法监督。”有时,小杨甚至对这些证明产生怀疑。毕竟,一个班级里集体出现大量学生患同一种病,不常见。
目前,体育被纳入中考,有助于学生回到运动场。但体育加试只占30分,与630分的总分相比,比重偏小。“这30分中,一半是现场测试,另外15分摊到三个学期的体育成绩。”小杨说,如果把每个学期的体育成绩和中考总分对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这也就不奇怪,家长为何不支持学生上体育课了。
初中尚且如此,高中更甚。因为高考时完全没有体育的因素,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一再被压缩。一位重点中学的体育教师对此十分担忧。
专家点评青少年体质下降,发病率提高,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问题是,医生、家长和学生要把好关,是否真的病到只能放弃体育锻炼的地步?
一个难看的成绩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77.4%的参与者认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首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
上海南部一所市重点高中,高考录取率连年攀升,可学生的运动能力却每况愈下。校运会原本男子1500米的比赛被改成1000米。体育教师小刘(化名)介绍,区田径运动会前,他相中几名较有天赋的学生,赛前集训1个月。“学生只能趁放学到晚自习间的半小时跑几圈。”即使这样,班主任也不支持,集训时断时续。
“参加区运会的学生,1500米跑5分钟就不错了,和区纪录相差一分钟。”小刘感慨,当年读书时,同学中至少有几人能跑进5分钟。“孩子的运动能力退化很快,今非昔比。”
小刘的学生中,住校生从早6时到晚10时,只有午饭和晚饭能休息一小时。其他时间都在教室读书。“放学后,校门口车满为患。走读学生至少一半以上是家长车接车送。除了读书,基本没机会运动。”
因为大学录取率连创新高,这所高中对于学生运动会的成绩并不关心。校领导甚至表示,“宁愿少拿金牌,也不要添麻烦。”
专家点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很多年,体育是重要一环。现在的大一新生,体质较差,原因是高三这一年,基本放弃体育锻炼。到了大学再想拾起来,得从零开始。
一只难过的毽子
小张(化名)是上海北部一所小学体育老师。他所在的学校给每个孩子免费发放了一只毽子和一条长绳,提倡体育锻炼。
近年来,“三课两操两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园,效果如何?小张听了直摇头:对于小朋友来说,“三课两操两活动”的运动强度和质量,很难达到要求。我们建议,小朋友回家也进行体育锻炼。“可你看到街道,弄堂里有多少小学生在踢毽子,跳绳?”
“我们倡导小学生健康理念:1+1﹥7。即在校5天加上双休日,运动效果要大于7天。”小张调查的结果截然相反。“孩子在校运动不足。出了校门,爷爷奶奶马上接过书包,递上油炸的垃圾食品。你说孩子们爬几层楼梯能不气喘吁吁吗?”小张时常回忆自己儿时在弄堂里活动的画面,只是那样的场面一去不复返。
专家点评小朋友学艺术,是件好事,值得提倡。其实,体育和艺术一样,都能陶冶情操。你看,运动员的精气神就比普通人强。如果青少年通过体育练出精气神,家长何乐而不为?我们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参加篮球等球类运动,提高体质,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记者 钟喆
(专家为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陈文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