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鹰爸的成功不值得效仿
4岁的“裸跑弟”靠着在冰天雪地里的奔跑再次成为崭新的“个性教育标本”。他的“鹰爸”何烈胜和之前备受争议的“狼爸”萧百佑、“狮爸”张建民很快被敏锐的媒体并称为“疯狂老爸三部曲”,并登上了舆论的顶端:萧百佑用“打”的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何烈胜用极限训练将一个可能得脑瘫的儿子变成智商潜能高达218分阳光男孩,只是张建民有些哀怨,他基本放弃了让女儿张慧敏成为“小神鹿”的想法。
“鹰爸”何烈胜正雄心勃勃地推出他的新书《忙爸爸懒爸爸育儿心经》,这本《心经》想必很快又将出现在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柜台。这一个体的教学标本带着离奇的、煽情的甚至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标签,但这是否能真正指出成功的教育路径?体育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商业、文化和运动的高度共鸣,就是因为它本身功能、目的和来源的多元化,职业和非职业,专业和业余,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从事体育行业的人,能在各自的功能区间寻找到各自的生存空间……现代教育制度已明显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甚至是社会精英教育,“疯狂老爸三部曲”的先后出炉,就是体育、教育多元化格局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了儿子上北大、女儿当“小神鹿”、儿子智商潜能超牛顿等等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目的,这些老爸们都做了各自觉得正确的事情,而剩下的,都留给这个多元化社会的舆论体系自行评判。好坏褒贬者都有,但最后都指向一个实际问题:其他的家长要不要去学?
还是要感谢经典《论语》中被反复验证和提及的一条普遍价值取向:因材施教。无论是东西方体育教学和家庭教育有多大的区别,其核心内涵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调整教育方式,因为目的不同、心态各异,所以如何对待你的子女,应该取决于个体的实际情况。换句话说,这些所谓“成功”的个体标本,实际上并不是一部早教的“葵花宝典”,可以参考却不值得效仿。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