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马琳刘诗雯的辛酸
在中国,很多看似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事情,往往干不了。比如,通过名正言顺的选拔赛,公开透明地决定奥运会参赛资格。乒乓球就是一例。
中国乒乓打遍天下无敌手。今年伦敦奥运,乒乓球团体赛的两金非中国队莫属。所以,谁能进入“奥运团体三人组”,相当于提前摘得金牌。因此,在奥运冠军仍备受政府和民众青睐的当下,入选则标志着运动员、教练、官员等诸多人等利益等身。
中国乒乓球人才济济,扬名立万的比赛机会(如奥运会)是“稀缺资源”。奥运只能派出3人,而水平不相伯仲的选手少说也有十个八个。用谁不用谁,正反的理由千万条。
难以取舍之下,“人情”文化便粉墨登场,“密室决策”、“暗箱指定”的传闻层出不穷,舶来的“竞争、绩效”成了叶公豢养的那条“龙”。事实也是,各省市都削尖了脑袋,冲决策者“公关”,帮竞争者“拆台”。出面行事的往往是相当一级领导、老师,或行尊,令人想一碗水端平都难。
马琳刘诗雯就是被“人情”左右的棋子。尽管因为年龄或心态,他们目前并不处在巅峰。但是,若现在搞一场队内选拔赛,他们未必不能进入前三名。只不过,没人敢这样冒险,因为他们的进退事关“集体荣誉”,容不得半点闪失。敏感时期,相关各方都忙着打哈哈。事缓则圆,大家就等着竞争对手犯错误,好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是,悬在半空的运动员“压力山大”,马琳前天一打比赛就被对手偷走两局。丢掉的那两局,也注定将成诟病的理由。同样,刘诗雯在莫斯科和澳门的两次意外输球,也把自己逼上了悬崖。
中国运动员苦就苦在,他们所应付的一场场“人情”战斗,远比球场分高下更折磨,更折腾,更有心无力。
金牌面前,中国体育早已异化。一骑绝尘、一剑封喉等英雄主义场景,只是虚构和想象。和中国式教育一样,中国体育远不足以令人乐在其中、其乐无穷;甚至,除了被当做范进中举式的跳板,剩下的全是成王败寇式的辛酸。·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