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CBA洋教练"水土不服"
你可以找出许多形容词来描画精彩一季的CBA。
热血沸腾——神一样的外援,带领北京全城疯狂。
繁花似锦——谁都有梦想的权利,不同的资金后备,不同的操作把玩,家家都是不等闲。久未见的篮球繁荣。
这还是实验性的一轮冬去春来。上赛季CBA17支球队,有7支球队操起了“洋务运动”。尘埃落定后人们发现,CBA,并非挂个洋名便可玩转。
从英雄出处来划分,在NBA镀过金的,算是第一等级的外教。禅师杰克逊身边的红人克雷蒙斯,以及上海队的帕纳吉奥算是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过打工经验,熟悉中国国情的资深人士,可列第二等级的外教。在上海队、国家队兜兜转转的霍华德,以及从东莞青年队起家的戈尔,当是代表。此外,还有价廉物美的龙汉杰、斯蒂宾、姜正秀。
但这批风风火火的洋教练,却没有一人带队进入四强。我们不否认相比本土教练,货真价实的外籍教练确实能为CBA球队带来训练方式、战术打法、用人思路、临场指挥等方面的新指引。相对封闭的中国篮球大环境里,外教不仅仅要提升队伍的成绩,还要尽可能地发展开放思维的可能性。帕纳吉奥对上海男篮灌输的整体打法,斯蒂宾为福建男篮带来的防守体系,以及戈尔持续改造东莞男篮,都不能说是不成功的。对他们的检验,应该放在未来。
但更多的洋帅,碰了壁。有人受限于队内人员构成,未能如愿打造“黑马”。有人无法与高层融洽相处,面对协调队内人际关系这项主教练的基本使命之一,从安全驾驭变成“横冲直撞”。邓华德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手握一把好牌,头顶国家队主教练的光环,洋洋自得未能摆正位置,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并最终丢了饭碗下了课。资历、能力,到最后也只是失败的附属品。
实验性,便意味着不确定性。CBA火热的表象背后,是潜心的摸索。面对NBA停摆引发的“烧钱战役”,使整个联赛陷入了追逐大牌的燥热气氛。待到虚空的幻影抽离,这还是一个需要实力多过名声,需要适应性多过复杂性,正在职业化初期慢步前行的CBA。无论你的履历何等光鲜,如果无法给球队一个快回报的当季辉煌,也无法打造一个让人期待的明天,还请合上花儿一般的个人计划回家去。
本报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