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操全能高手匮乏 郭伟阳掉下器械也拿金牌
男子全能金牌最有力的争夺者当属辽宁选手郭伟阳,全国锦标赛他已经连续两年夺冠。不过,昨天的比赛中,郭伟阳在鞍马项目上却失手从器械上掉了下来。看到如此一幕,不由得让人心头一紧:冠军恐怕就这样丢了吧?
最后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出现重大失误的郭伟阳最后仍以89.000分、高出第二名黄玉国0.75分的成绩获得金牌,名将滕海滨以88.750分名列第三。只不过,冠军背后却凸显尴尬——不是郭伟阳表现太好,而是其他选手实力太差了。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的点评一针见血,他说:“郭伟阳掉落器械最终仍然夺冠,这在国际大赛上基本不太可能,这是暴露我们全能型选手不足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实上,男子全能项目并非传统弱项,在杨威时期一直是中国体操队的囊中之物。不过自杨威退役后,男队出现了全能后继无人的趋势。去年东京世锦赛只有滕海滨一人参加全能决赛,最终连前十名都没进。在日本队主将内村航平连续三届世锦赛夺得全能冠军的背景下,伦敦奥运会这块金牌极有可能花落日本。
杨威之后,全能为何变得“不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2009年伦敦世锦赛开始,中国选手一直远离国际体操比赛男子全能前三名,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埋下了败因。在金牌战略的指引下,当时的体操中心最高领导制定了只要单项金牌、放弃全能和团体的思路,一度成为体操队发展的主导战略,因为培养单项冠军相比要容易得多,各个地方队也纷纷效仿,这也被一些专家视为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雅典奥运会之后,我们的指导方针和路线有错误,从领导上层那里就开始放弃,结果导致那段时间一直在出单项运动员,连多项运动员都少得可怜。”黄玉斌痛心地说道。
不光男队如此,女队也一样。缺少全能型选手,不仅导致这一个项目缺少竞争力,对团体争冠也有很大影响。去年的东京世锦赛上还采用“633”赛制(6人参赛,每项3人上场并计3人成绩),伦敦奥运会却将实行新的“533”赛制,这对中国队形成了更大的挑战。黄玉斌表示:“新赛制少一个人参赛,运筹起来非常吃紧。用全能选手吧,连前八名都进不去;完全不用吧,如果一旦某个人出现闪失,就会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要求我们既要有单项争夺金牌,又要兼顾全能不缺,难度很大。”
如何改变全能选手太少、不被地方队重视的局面?黄玉斌透露,2013年全运会体操比赛将出台新政策,对单项运动员加以限制,鼓励出全能人才。“规定运动员必须要参加多少项目,而且这些项目要达到多少分,才能进入单项决赛。这就是要在比赛方针上进行调整,使我们的体操发展道路不再偏下去!”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