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从旁观到参与的汗水和成长
中新社伦敦7月24日电 题:中国志愿者:从旁观到参与的汗水与成长
作者 蒲媛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研究生的吴瑛,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筹备组的一名志愿者,这名来自湖北武汉的姑娘,已经在志愿者团队中工作了三个月。而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她的工作也进入了最为繁重的阶段。
早上九点从家里出发,到达奥运场馆,安检、签到之后,吴瑛作为奥运志愿者的一天便开始了。从上午十点开始,她要不断地接待来场馆排练的开幕式演员,帮他们签到,发放日程表。直到下午三点左右,她才会得到一个短暂的午休时间吃饭、休息。
临近奥运会开幕,演员们由以前的每日分批轮流彩排改为同日全部彩排,吴瑛的工作量也由此增加了,通常要忙到晚上10点才能下班回家。
每天12小时的志愿者时间,虽然很累,她却依然做得开心。她笑言自己一开始参与志愿活动时并不积极,但看到身边很多不计回报、热情投入的志愿者之后,自己也被感染了,“我们的团队中有位英国老太太,非常有活力,做起事来比我们还积极,有时候想偷懒休息一下,看到老太太还在工作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了。”
为了方便做奥运志愿者,吴瑛专门租了一间离场馆很近的房子,“这样节省了上下班时间”。但和她同一个团队的杨兰秀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杨兰秀波的学校在利兹,一座距离伦敦两个多小时火车车程的城市。在选择搬到伦敦之前,她已经在利兹和伦敦之间奔波了两个月了。在需要做志愿者的日子,她必须当日乘坐火车往返于利兹和伦敦:早上9点从利兹出发,晚上9后再坐火车从伦敦回利兹。
但她并不觉辛苦和后悔,反而感谢从事志愿者的机会让她得以深入了解英国,“比如最开始看开幕式彩排时很多不懂,一些英国志愿者就給我们讲解其中的英国文化和元素,恍然大悟之后会感叹英国人的创意。”
除了深入了解英国社会的机会,她坦言参与志愿者工作的另一收获是自己的成长——变得更能体谅别人了,“因为每天都目睹着演员们为这场演出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所以看到成品时会更感动。但以前的自己会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不会留意幕后的辛苦。”
与第一次参与奥运志愿者工作的吴瑛、杨兰秀波不同,现在帝国理工读研究生的李金龙已经是第二次参与奥运志愿者工作了,上一次是北京奥运。
“国外的志愿者系统非常发达,很多志愿者都长年累月在做志愿活动,所需的培训也相对较少,所以虽然伦敦招募的志愿者数量不及北京,但得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对比两次奥运会志愿者经历后李金龙得出如此结论。
杨金龙身为志愿者的工作是协调奥组委官员的用车,工作地点在离场馆有一段距离的宾馆区域,“虽然不在场馆,但毕竟还是奥运会的一部分,感觉还不错。而且跟自己专业相关,能学习到很多实践知识”。
他坦言成为奥运志愿者后看待伦敦奥运时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因为身在其中,看到每个人都在认真工作,衔接流畅,会觉得一切都井然有序,即使有些微问题也没有媒体报道得那么夸张。”
采访中,几乎每一位奥运志愿者都提到了自己看待伦敦奥运时的心境变化,“因为自己参与了、亲历了,便觉得很骄傲。以前奥运会于我只是一个概念,但现在会觉得自己也是它的一部分”,吴瑛这样解释。
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只有三天时间,三位志愿者的工作也进入了最为紧张的时刻,作为伦敦奥运会7万志愿者大军中的成员,他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在志愿工作中收获着汗水和成长。他们对奥运会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面貌充满期待,“希望我们努力为大家呈献的这场盛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