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的伦敦奥运村:硬件条件差 服务很温馨
记者在伦敦奥运村溜达了小半天儿,听到最多的,一半是抱怨,一半是赞扬。抱怨的是,伦敦奥运村的硬件条件太差;赞扬的是,这里提供的服务很温馨。
印度男子曲棍球队队员抱怨说,他们经常要4个人,甚至6个人共用一个卫生间,这种状况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这也迫使一些运动员不得不打破生活规律,改变清早如厕习惯。 “如果在卫生间中花费较多时间,可能遭来同寝室队友的抱怨。 ”一名印度男曲队员说。
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刘国梁也向记者抱怨,伦敦奥运村里的房间较小,床也小,隔音效果不好。就此,刘国梁自我解嘲道:“这样反倒很热闹……”
抱怨流露出来的是无奈,这也让那些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外国运动员在看到中国运动员、教练员时触景生情。 “这里同北京没法比,2008年奥运会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曾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法国运动员亨利感慨道。
硬件差“软件”补。升旗仪式载歌载舞,还有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艺术表演,这可谓英国人的创新之作。另外一个细节之处是,一个真品奥运火炬镶嵌在国际区的墙壁上,几乎每位经过的运动员都会驻足拍照。
其实每届奥运会,即便东道主再热心,抱怨之声也会不绝于耳。伦敦真的抠门吗?翻开《奥林匹克宪章》,伦敦奥运村可以说中规中矩。
在早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官员均分散住在宾馆里,这不利于奥运会主办方与各国运动员交流、沟通。 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主办方第一次将世界各地的选手、官员集中安置在特意建造的木制房屋中,这就是最早的“奥运村”。
如今,《奥林匹克宪章》第42条明确规定:组委会应提供一座在奥运会开幕式前两周至闭幕式后3天期间可入住的奥运村。奥运村中必须设有餐厅、医院、商店以及文化娱乐中心等辅助设施。组委会应负担运动员、工作人员在奥运村的全部膳食费用和在当地的交通费用。
显然,在欧洲金融危机还未消退之际,伦敦把奥运村建成“经济适用房”也无可厚非。
(朱才威)
专题:2012伦敦奥运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