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羽球赛场让球疑云:输得起,也要赢得起
中新社伦敦8月1日电 题:羽球赛场让球疑云:输得起,也要赢得起
中新社记者 沈嘉 刘通
在当地时间31日进行的比赛中,中国女子羽毛球双打运动员于洋/王晓理对阵韩国组合时涉嫌“消极比赛”,引发观众嘘声,亦致中国舆论哗然。
合理战略、实用主义、还是金牌至上,姑且先不对此做定论和价值判断,然而看一看当时现场的场面,观众的失望、震耳的嘘声,也许成为最直观的评价。
对中国体育来说,本届奥运会上有了一种好的气象,就是对失败的宽容。传媒正在鼓励“不以奖牌论英雄”,网络言论中也出现类同的趋势。
“输得起”是“输得起”了,同时是否还需“赢得起”。
本来,赢球是一件值得高兴、水到渠成的事情,何来“赢得起”之说?但为了获得代表“更高、更快、更强”的金牌,有时却需灵活采用“更低、更慢、更弱”的策略,这的确是一对奇怪而又现实存在的矛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似乎也在于国际羽联制定的赛制不甚合理。
奥运女双小组赛最后一轮,印尼队在与韩国队的交锋中也出现了“谁都不想赢球”的现象,因为胜者接下来要迎战强大的中国选手。
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副裁判长李开荣也承认:“现在的赛制确实有漏洞。它本来是希望让很多国家参加比赛,让观众多看到比赛,可现在队员们来挑选对手,这违背了体育比赛精神。”
其实在羽毛球界,“争着输球”的怪事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汤姆斯杯小组赛中,就有不少队伍利用规则,争取保存体力。
而放眼世界杯、欧洲杯等其他项目的国际大赛,类似现象也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这也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对比赛的看法、对体育的理解存在差异有关。有些更重视比赛的结果,有些更在意过程和展现。
然而,体育比赛归根结底是一场“秀”。作为世界体坛最优秀的“表演者”,选手们在赛场竞技的同时,也理应照顾观众的感受。无论选择什么战术,至少都要呈现一场过得去的比赛,为购票进场的观众提供基本的“服务”。
在有些情况下,“利益”最大化并不是唯一选择。奥林匹克精神,也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有限挑战极限的态度。
满场嘘声换来的胜利,也是胜利,如果胜利真的凌驾于一切的话。
这表面看来是不去赢,实际上可能还是对金牌的输不起,为了最后“可能的”胜利而放弃其它。
虽然目前舆论对输赢较为宽容,但不可否认,本届奥运会上,中国的军团战车还是有“输不起”的惯性。男子举重亚军吴景彪赛后“愧对国家”的痛哭道歉,另一位举重第四名张杰的赛后表现也给人这种印象。
能赢的不去赢,输也输得有点不可理解,这在普通赛事或许不会引发大的风波,不过通过奥运会的镜头自然会被放大。
战术的决策者也许可以“问心无愧”,但得承认,此事客观上会对运动员和体育项目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输得起,赢得起,这两件事我们都还没有完全做到,都还要努力。
据知世界羽联已正式向包括中国队在内的涉嫌消极比赛的4对组合提出了指控,不论最后结论如何,相关比赛暴露出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思考。(完)
专题:2012伦敦奥运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