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半月“欢乐效应”难消英国“奥运后”愁绪(2)
但是,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近一倍的巨额预算超支,让本就危险的政府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并直接为随后的希腊政府债务危机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在欧债危机一直无法得到解决、欧洲大陆各国经济一片惨淡的大环境下,英国人的底气明显不如2005年夺得举办权时那么足——毕竟那时经济衰退还未开始。英国政客为了说服民众掏钱举办奥运会,一直宣称门票收入、建设行业工作岗位的增加以及旅游业的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将多过此前的投入。
“但多数的独立经济学家认为,‘奥运经济’是很难说的一件事情。它显然不会如政治家们预想的那样前景光明。”CNN在报道中说。
最新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安保支出已达到16亿美元,大大超出最初3.61亿美元的估计。最初38亿美元的官方整体预算几乎翻了两番。更有一些英国媒体将最终的奥运开支预计为38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认为,此届伦敦奥运会对英国经济的振奋作用可能有限。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伦敦奥运会在筹备期间,英国就已陷入经济危机之中。所以奥运开支一直缩减,本届奥运会也被冠以“最节俭奥运会”的称号。34个奥运场馆中只有14个新建场馆,其他多由已有场馆改造而来,因此通过“大兴土木”提供的工作岗位也相应减少。
其次,奥运结束后奥运场馆能否得到良好的利用也是一个大问题。2004年雅典奥运会新建了20座奥运场馆,就当时而言短暂地促进了希腊的劳动力市场增长。但奥运会结束后,总共22座场馆中的21座都不幸沦落到年久失修和苦寻买主(租户)而不得的境地。4年后,当北京奥运开幕之时,希腊政府还不得不为这座“奥运鬼城”支付一笔预估高达7.84亿美元的运营维护费用。因此,伦敦的奥运场馆能否在赛后真的如官员所言成为一笔有用的“奥运遗产”,而不是另一个沉重的“奥运负担”,还有待观望。
第三,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形势下,各发达国家的民众也不得不捂紧腰包,出游计划相对减少。因此,伦敦奥运对旅游业的刺激效果可能有限。另一方面,伦敦在奥运前已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因此,不见得会如1992年的巴塞罗那一样,旅游业随着奥运的影响而迅速繁荣。
即使是比较乐观的国外舆论也仅仅认为:“这届伦敦奥运会可能不会输得太多。”
看来,本届奥运会如果最终能实现收支平衡,在这个经济低潮时期就已经是个好消息了。
“欢乐效应”短暂 低迷依然无解
如果说英国的普通民众或许需要奥运的“欢乐效应”来增长信心、刺激消费,那么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和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则可能更需要这半个月来喘一口气。
2010年6月,乔治·奥斯本公布了保守党与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执政后的首份紧急财政预算案,宣布将通过大幅削减公共开支、提高增值税及征收银行税以缩减政府财政赤字。这被英国各界认为是30年来最严厉的财政预算案。两年来,经济颓势一直难以扭转,使得人们不得不质疑紧缩政策是否能奏效。
沈骥如认为,在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英国乃至其他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的经济紧缩政策或将持续。原因在于,首先,虽然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但是作为其他几个债务危机严重国家的主要债权人之一,作为英国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将不可避免地被拖累。其次,英国经济依赖出口,其他国家的经济萎缩,造成外部需求减少。这使得英国的出口贸易遭遇下滑,来自海外的投资也会有所减少。再加上奥运会这笔不菲的支出,此时的英国通过紧缩政策来控制财政赤字扩张的趋势恐怕还将持续。
沈骥如认为,要扭转欧洲经济低迷的形势,最根本的还是要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腾飞,如上世纪的计算机革命一般。但是,这样的时代契机需要等待。因此,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复苏之路有可能还要延长5年至10年。(实习生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