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李娜们"是体教割裂的产物 应协调发展
为什么我们的运动员总被批评缺乏文化知识?9月4日,本报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体育社会学家、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元镇。
潇湘晨报:“李娜被批”一事,让人们开始讨论职业体育运动员的受教育问题。中国运动员一般是脱离学校成长的,而学校又无法培养出顶尖运动员。对此您怎么看?
卢元镇: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体育全都是舶来品,但我们在学习西方时没有把体育作为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来接纳。其实从一开始,体育在西方就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像美国的学校,可以没有物理、化学,但不能没有体育。
潇湘晨报:除了传统原因,还有什么因素导致现在的状况?
卢元镇:我们原先认为体育就只是用来增强体质,保护健康,完全忽视体育的教育功能。其实体育不仅能培养身体方面的相关能力,还能给人精神层面带来许多影响,比如适应竞争和协作,等等。
潇湘晨报:请描述这些观念带来的影响。
卢元镇:我们的顶尖运动员文化知识欠缺、人格培养不全面,学校出来的大学生却又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低下,学校体育队很难成规模地输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这些表象背后,是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甚至对立。学校体育被认为只是普及,专业的竞技体育才是提高。搞教育的不重视体育,理由是怕耽误学习。中国的学校往往和家长拧成一股绳,来反对孩子去从事体育运动,原因是教育和教育考核都不重视甚至没有体育。搞体育的呢,又完全放弃文化知识的教育,导致了一大批出不了成绩的基层运动员找不到其他出路,这种情况又会反过来削弱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潇湘晨报: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被割裂,那么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呢?
卢元镇: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也被人们认为是对立的,很多人批评我们的竞技体育,认为花大钱去培养少数人拿金牌,不如把钱花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上。这样的观念看上去正确,实际上也是把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割裂了。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应该是层次的关系,大众体育从基层、社区俱乐部开始,逐渐向上,最终到竞技体育。我们的三大球运动有很多球迷,但却只是“沙发上的球迷”,他们以一种摧残身体的方式来欣赏体育,却并不参与,这与西方人截然不同。
潇湘晨报:这种割裂状态能改变吗?怎么改变?
卢元镇:现在有很多改革的声音,比如举国体制,事实上举国体制只涉及竞技体育,这种改革应该是整个体育、教育体系的改革。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总共2万多字,其中涉及体育的只有110个字,其中还有些内容是保证睡眠、营养……从中可以看到体育在教育中的比重。所以说,改革不光是体育部门的事,而应该是包括教育、卫生等这些部门共同来做。如果改革只盯着多拿金牌,而不是整个体育的协调发展,那最终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柳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