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兰每月赚3000元称知足 运动员退役后难谋生
举重冠军邹春兰
现状:经营洗衣店已7年,生活有所改善
昨天,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了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马拉松世界冠军艾冬梅,发现她们目前的生活相比过去有了改善,邹春兰在长春市经济开发区开了一家115平方米的洗衣店,她经营洗衣店已经7年了,顾客大多是看了媒体报道后慕名而来的。而五年前为了维持生计卖金牌的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已经从北京回到了老家黑龙江依安县,在铁路房产段工作,她昨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平静地表示这个工作是2007年卖金牌事情被外界关注后,火车头体工队给她安排的,“单位在改革,再不回来这份工作就没了。”相比以前在北京靠摆地摊、找零活赚钱,艾冬梅现在的生活自然是稳定不少。
尽管如此,但她们的生活仍谈不上如意,正如开洗衣店的邹春兰所说,收入只够维持生活,“旺季一个月能收入3000元,但遇到淡季有时候还是亏本买卖,只能说相比过去当搓澡工好了许多。”而艾冬梅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为2000元左右,她似乎不愿多谈现在的生活,只是表示“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很知足”。
行内支招
“不要剥夺他们上学的权利”
退役运动员的出路为何一直是个难题?据了解,这与专业运动员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大多数运动员在被选入省队之前,都会面临一个单项选择:要么放弃上学进队训练;要想上学就不能进队。这个选择,从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进队后,练成奥运冠军最好,从此吃穿基本不愁;如果是世界冠军或亚运冠军,那得视项目关注度和当地体育局的政策而定,要是什么都没练出来,退役后的选择多数只能是被“买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役运动员昨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的采访时,有些无奈地表示:“我们知道的政策就是退役后给一笔钱,就算是做了亚运会冠军也不见得能被考虑安排工作。”
相关专业运动队对此的解释是,专业训练是系统化的,如果一边上学一边训练,训练的时间就得不到保证。像体操、跳水这样运动员年龄偏小的,部分省市体育局也会统一安排文化课,但教学质量却很难与普通中小学相提并论。
“为每个退役运动员都安排工作,肯定是不现实的。要想退役运动员出路问题有所改善,最起码不能剥夺运动员上学的权利。运动员为什么难在社会立足?因为他们文化水平低,而且离开了运动场就什么都不会了。这样到了社会,怎么能与其他大学毕业生竞争!”昨日,一知情人士向成都商报记者分析说,“如果专业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也能学到文化知识,估计现在中国体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选材难也能够得到一些解决。”据这位知情人透露,现在部分国家队已经开始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有计划地把老师请到队里,教授队员们英语等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