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T车队"地震"无碍马青骅 重组后仍打"中国牌"
中国赛车手马青骅与F1车队HRT签约,成为正式车手不过一个星期,昨天西班牙媒体突然爆出HRT车队因经营不善寻求新股东接手的消息。记者昨天求证马青骅团队,却得到了团队自信的回应:HRT这次重组将对马青骅有利。“可以确认的是,马青骅不但仍将以正式车手的身份出战明年的F1上海站,还很有希望参加更多站正赛比赛。”马青骅团队告诉记者。
-马青骅团队忙传利好
上星期记者专访马青骅时,曾经询问过马青骅对HRT这支F1小车队的看法。马青骅表示,感谢这支小车队,因为它给了自己走上F1舞台的机会。不过一个星期后,财政危机让这支小车队走到了重组这一步。记者就此询问马青骅团队之前他与车队的合同是否继续有效,对此团队人士表示:“重组只会让马青骅在车队的地位更好,不会变坏。”
西班牙媒体在当地时间12日称,2011年7月份底比斯投资公司接手HRT车队以来一直是赤字经营状态,而车队一直以来都在营销方面举步维艰。HRT车队已经开始了他们的遣散工作,并解雇了数名员工。这一消息也影响到了刚刚喜获F1正式车手合同的马青骅,不过他的团队告诉记者,马青骅的利益没有受到影响。
谈到车队尚未向F1给马青骅报名正式车手,团队人士介绍,报名可以到赛季后的冬训期进行,车队给马青骅报名只是时间问题。此前HRT曾表示,马青骅能确认出战的分站赛只有上海站。而昨天该团队介绍,在新股东入主车队后,马的参赛场数只会更多,不会减少。“可以确定的是,马青骅下赛季将肯定身披HRT车队战袍,并且肯定会出现在F1上海站的比赛中。届时中国车迷肯定可以在上海站见证第一位中国的F1车手参加正赛角逐。”此外团队还介绍,由于马德里政府在车队有股份,车队的名字和总部地址都不会改变。“至少在西班牙再留一年。”
-马青骅未受传闻影响
重组消息将HRT车队抛上了风口浪尖,也让马青骅深陷关注的漩涡。而马青骅团队告诉记者,他们此前已有消息来源,也早有心理准备。知情人透露,马青骅目前最关注本周末的F1美国站比赛。他将于今天飞往美国,并有望代表车队出战练习赛。
马青骅在上周结束了F1车手签约仪式的发布会后就赶往阿联酋,随车队参加了阿布扎比站比赛。之后他回到上海,除了训练,就是与赞助商面谈。在本周末举行的F1美国站中,马青骅不出意外将出战练习赛,之后他还将随队出征巴西站的比赛。“马青骅的训练和参赛计划安排得很满,他不会受到一些猜测和传闻的影响。”他的团队表示。
-车队重组仍吹中国风?
在西班牙媒体披露HRT车队面临解散或被出售的困局后,中国F1车迷担心,一旦“新东家”对前任热衷中国市场的做法不感冒,马青骅出征F1将出现变数。对此马青骅团队表示,他们了解的情况显示,车队在对华经营策略方面只会加强力度,不会改变。
在当地媒体曝光后,HRT车队在声明中称,HRT车队投资公司希望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对车队进行重组。“我们相信HRT车队会吸引到一些新的投资商。我们都为自己的工作骄傲,希望车队还可以继续运营下去并且变得更好。我们是一支有巨大潜力的车队,希望未来的投资商能够注意到这一点。”而马青骅团队介绍,他们了解到,一个具备重大影响力的“重磅股东”将加入车队,而新股东也认同车队的“中国风”。
背景
F1钱规则酝酿机会
在马青骅感谢HRT车队给了自己进军F1门票的同时,深谙F1生意经的HRT车队在接受国外赛车媒体采访时强调:车队只确定了德拉罗萨一位新赛季的主力车手,马青骅将是HRT在上海分站赛的主力车手。这意味着该车队的第二个主力车手位置将是流动的,直到一个车手上缴了足额的参赛赞助费用。尽管如此,HRT提供的“入场券”仍是马青骅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F1这项由金钱堆砌起来的运动中,付费车手已成为大多数中小车队的“钱规则”。F1扩军后,HRT、卡特汉姆作为新车队,经费、关注度都比其他老牌车队低很多。新车队赖以生存的,就是自己在F1的比赛平台和两个主力车手位置。HRT的印度车手卡斯基扬,他的赞助商塔塔集团支付费用让他成为HRT的正式车手。
对于付费车手,除非成绩极为突出,战绩并不是车队对车手的考量标准,赞助费用才是。目前,只有红牛、法拉利、迈凯轮、梅赛德斯和小红牛车队这几支财大气粗的车队是“绝缘体”,其余车队的车手席位多是和赞助合同紧密挂钩。HRT日前放出不与卡斯基扬签约的消息,据悉就是逼迫车手尽快落实赞助合同。相比其他新车队,HRT在买卖车手位置方面甚至更有“创意”,有消息说该车队将在巴西站邀请一位编外车手出战正赛,原因不说自明。
另一方面,F1的“钱规则”对马青骅也意味着机会。虽然没有拉来足额赞助,尚未锁定第二个主力车手位置,但马青骅作为F1纯新人,能够出战正赛已是机会。马青骅表示,目前车迷对“付费车手”有误解,“能够在F1里面立足,肯定都是最好的车手,而且每个车手都是有赞助的,不可能有人是带着自己的钱进入F1的,只不过每个车手都有自己的运作方式。‘付费车手’也是一种成功的运作案例。”
-文/本报记者 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