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课数量不够多 体育教师权益缺乏保障
支招·采访感悟
体育课程的选择
足够多吗?
本报在上一篇相关报道中,采访了4名学生。通过他们对体育运动态度的对比,想要揭示一点,即孩子的运动兴趣和习惯,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的刻意培养有很大关系。比如提到的大一新生小李,他告诉记者,从小到大,他的家庭几乎没有固定安排的体育活动,甚至到公园去逛逛,去户外爬爬山都很少。
虽然可以肯定,小李家庭的选择,多少会影响小李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但也并不是说,只要小李的家人定期带他去锻炼,或者去公园、去爬山,就一定能够养成他的锻炼习惯,关键恐怕还在于找到孩子的体育兴趣所在。另一位大一学生小卢说得就很明白,她说:“我喜欢体育,是因为我的体育成绩好,人都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儿。”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家长和家庭的责任之外,难道学校和教育者、教育规则制定者,就真的像上一期采访中,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方人士说的一样,“能做的都做了”吗?
“这学期的体育课是老师给选的。”小卢说,“内容就是跳健美操,挺无聊的。”而小李则说:“男生只能选足球、篮球和网球,足球肯定不能选,太野蛮!篮球我又太瘦,所以就选了网球。”从两位大学生的话里能听出来,他们对这学期的体育课内容,多少都不太满意。恐怕也正因为如此,小李才说:“上课的时候前十几分钟,老师教技术动作,随后的时间自己打。我一般就是当个玩,根本不会出汗。”
同样是上一期接受采访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张,她就很喜欢体育课。她说:“每堂体育课的内容都不一样,挺有意思的。”她对体育课有兴趣,是因为体育课上或踢球,或学武术,或在自由活动时允许她与伙伴编花篮。所以话说回来,学校体育教育能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探索。做好了,就能让那些缺少家庭体育锻炼氛围的孩子们,能够通过学校的体育课程,找到自己的体育兴趣所在。
支招·社会助力
体育教师的权益
有保障吗?
记者小学毕业于原北京市宣武区的一所足球传统校,尽管初中、高中因为学校场地原因,记者改打了篮球,但升入大学到现在,仍旧保持着每周至少踢两个小时足球的习惯。就如上一期采访的小张的父亲爱打篮球一样,不去就难受!
但记者向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协会副秘书长赵迎了解,目前北京市的体育传统校规模,大约在每个主要项目10所学校左右。即便这些学校里的学生都可以在日常体育课,甚至是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接触到某个体育项目,并且培养出兴趣,但这部分学生在北京市全部学校在校生中的比例,仍旧是非常低的。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的学校几乎没有体育方面的课外兴趣小组。那么学校的体育教学,为什么不愿意更多地开展一些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活动,甚至组织一些小运动俱乐部呢?
记者采访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从事体育教育多年的体育教师。他所在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班全覆盖。据他介绍,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来是学校对于体育存在学科歧视,原本一周4堂的体育课,因为要给数理化让路,被压缩至3节。同时体育老师的课时费在全校老师中最低。“同样是上一堂课,比数理化的少10块钱呢!”他说,“这真的是太挫伤体育老师认真探讨教学的积极性了。所以现在有的体育老师出工不出力,就是混。”
此外,尽管学校给学生上了80元的意外保险,但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还是缺少保障,有不小的后顾之忧。“上学期一个学生在做引体向上时掉下来骨折了,正好是我的课上,保险赔了一半,我赔了小400元。”他说,“能否出台一些措施,在坚持保险的同时,出了问题由学校出头,不用教师个人承担,否则就是老师想要搞一些小运动俱乐部,也不敢了,400元看似不多,但一个学期赶上几回就麻烦了。”
既然体育教师在学校老师中的地位低,也就不难理解,有报道称体育教师全国缺口30万。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缺乏积极性,缺乏保障,这如何能够保证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呢?
支招·他山之石
学校多设项 学生多兴趣
目前国人的共识是,在中国,学生、家庭,甚至是教育者都屈服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最终导致让体育教育靠边站,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其实我们不妨去看看高考犹如“地狱”一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却开展得如火如荼,这非常值得深思。
国内对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直观印象,可能首先来自于日本的漫画和动画片,无论是《足球小将》里南葛,还是《灌篮高手》里的湘北,他们都只是学校层级的体育队伍,完全是本校学生凭借兴趣即可加入的组织。除此之外,各所学校还有柔道、射箭、排球、棒球等等的学校体育社团,这和国内学校的校队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当然,这些并不是日本各级学校的体育课,而只是学生课外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记者曾在今年北京市的和谐杯乒乓球赛中,采访过一位正在语言大学上学的日本留学生。他表示自己的乒乓球爱好,就是在高中受到了体育老师的影响,因而一直喜爱至今。恐怕对于我们而言,除了让我们羡慕的是学校里有那么多体育社团可供人选择,更让人惊讶的是,为什么日本的学生在面对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时,并不是仅仅完成学校的体育课就了事,还能够从事课外体育兴趣方面的活动呢?
这一方面与学校提供给学生体育课外更多的体育选择有关,另一方面还与中日社会目前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和作用认知有关。
支招·专家建议
家长多上心 孩子更省心
尽管学校和教育管理者还有工作可以做,可以抓,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最重要和现实的,还是孩子的家长和家庭自行介入。即便父母没有特别的体育爱好,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表示,不接触体育肯定是不行的。
“家长应该把孩子的现代生活加入体育这一项。”毛振明说,“其实有很多挺好玩的东西,比如跆拳道、瑜伽,还有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游泳、登山,这些都很好玩,再有条件的可以玩高尔夫球,这些东西都是‘鸦片’,让孩子多接触接触,预算多的请个教练教教,预算少的自己带着玩玩,再或者买个轮滑鞋,哪怕是跳跳绳,踢个毽儿。有意识地安排体育活动,不仅能减缓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这一家子也其乐融融。”
毛振明认为,与其喊着限制孩子接触电子游戏和网络,不如给他介绍一个更好玩的。他说:“多找点儿小朋友,或者参加俱乐部,因为体育有时候是需要伴儿的,电子游戏是虚拟竞争,而体育中的较劲,是用身体在和别人竞争与合作。”
飞鸣镝
家长亲自上 孩儿长得棒
古有“舍命陪君子”,在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缺少体育习惯和爱好的当下,家长们不用舍命,但能否自己牺牲一些时间和金钱,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多陪孩子一起体育锻炼呢?
学校体育教育,想再多的辙,毕竟是“单对多”,众口难调之下,孩子们的体育兴趣和潜力不一定都能开发出来,而且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学校体育更主要的作用是保证速度、耐力等基础体育能力,对孩子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开发,作用十分有限。但让孩子爱上体育,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终有一个受益终身的体育锻炼项目,这些就必须要摸对孩子们的兴趣和特长所在,正所谓“人都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儿”,即便他不喜欢跑,也许他就喜欢打羽毛球呢?又或者他对游泳就特别“感冒”呢?这就需要家长们上了!
与其对学校、教育制度等靠要,不如亲自动手,别管你自己是否擅长体育,有没有兴趣爱好,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为孩子着想的这一份心!有没有真的拿出时间、精力、金钱和耐心,这同样是为了孩子好,而且是终身受益。
本版文字 记者 李远飞
策划 袁虹衡 李远飞 采写 李远飞 田伟 刘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