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明星做公益应该被赞 孙杨称感觉有心无力
姚明当年登陆NBA,第一个圣诞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火箭队像往年一样组织球员去社区服务,他去的那家男主人是一个盲人,听说火箭队的球星来了,激动万分,站起身连问:“能不能摸一下姚明?”
这件事让姚明觉得,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不止在球场上。如今,他成为中国运动员投身公益事业的表率,与那段时间的亲身感受不无关系。
国内运动员对公益缺乏了解、缺乏渠道,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还有“瓶颈”
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体育明星做公益是普遍行为。“车王”舒马赫曾为印尼海啸灾区捐款1000万美元。曾经的“车神”阿姆斯特朗虽然已因为兴奋剂事发落马,但他所创立的“坚强生活”基金会依然保持着体育基金的募款纪录。在阿姆斯特朗承认服用禁药前,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从基金会中退出,以尽可能降低自己的负面新闻给基金会带来的冲击。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总经理张庆认为,国外一些体育明星、体育组织的公益行为已经形成了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体系。和这些成熟的做法相比,中国体育界的公益行为还处在初始阶段。
姚楠曾是一名速滑运动员,“连全国冠军都不是”,她微笑着说。不过,她曾在2011年体坛风云人物评选中获颁“未名人士体育精神奖”。作为一名运动员,她没能参加奥运会,但她作为教练参加了6届特殊奥运会,用体育为智力有障碍的孩子带去生活的阳光。在她看来,能够让这些孩子尽量融入社会,就是“个人最大的收获”。
不过,像姚楠这样的运动员眼下还不多。比姚楠名气大得多的奥运冠军孙杨就说:“一直希望有机会参与公益活动,但觉得有心无力。”
孙杨的感受,也是不少中国运动员面临的现状。张庆认为,在国外,运动员公益行为往往由一个团队去策划执行,和社会的“粘合度”很高。而中国运动员大部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专注于训练比赛,对参与公益活动既缺乏了解,也缺乏渠道。“由于对接不畅,运动员的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瓶颈’。不过,这也是体育公益的机遇。”
体育明星做公益,不是简单的给予,更是引发
现在,不仅杨扬、姚明等运动员以个人名义成立体育公益组织或者基金会,将他们在赛场上的影响力通过另一种形式延伸,中国奥委会近两年也推出了“奥运健儿公益服务大行动”等形式的活动,组织奥运冠军去学校、社区,和大众积极互动。这样的意识萌发,既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呼应,也和中国体育对自身价值的再认识有关。
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部副主任力航说,过去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拉赞助。现在的重心则是服务和回报——服务合作企业,回报给全社会。“过去我们没觉得自己捧着个‘金饭碗’,在我们参与奥林匹克的过程中,才渐渐感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资源,不止是物质的,还有人文的。这样的资源怎样才能发掘出来,公益活动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形式。”
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说:“我特别记得妈妈给我讲过一句话,你一定要继续练,你的意义不在于自己拿到冠军,当你蝉联两届或者三届(奥运会)冠军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小孩子以你为榜样。你一定要传播你的正能量,那就是你做的最大的公益。”
张庆对此也非常认同,他说:“体育明星做公益不是简单的给予,更有一种引发的作用。引发那些孩子们身上的生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运动,多感受一些体育的快乐,多一些体育精神的培养。这也是体育明星参与公益活动的特质和优势”。
前中国女足运动员高红退役后曾加入民间组织去推广公益。如今,她又回到熟悉的足球场,在女孩子中间推广这项运动,“以前的想法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去干。”
“我们关心的公益有教育、体育,还有孩子们的成长。每个人的力量都很渺小,应该坚持自己所坚持的东西,集中起所有人的力量去共同创造。”姚明的这番话,正是体育人对公益的感悟和追求。
体育公益在路上,正有广阔的风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