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集体跳水引发各方争议 正反两方各执一词
一个《中国星跳跃》,一个《星跳水立方》,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的两档明星跳水节目上周末相继上演。在3米板、甚至10米台上,平时“衣冠楚楚”的明星们以各种姿势跃入水中,颇有看头,吸引了众多眼球。
鼓掌者有之,认为这是高高在上的跳水终于接了 “地气”,对推广普及有很大好处。冷眼者亦有之,认为这只是一场打着明星幌子的娱乐秀,和真正的跳水没有半点关系。
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
正方:有助推广
本报记者 陈华
明星跳水真人秀,究竟是火了明星还是火了跳水?记者以为,虽然打着娱乐的旗号,但电视拥有广大的受众,明星具有不俗的影响力,真人秀节目对跳水的推广和普及大有裨益。
跳水运动在中国,有着硬币的两面。在竞技层面,中国是跳水强国,几乎可以轻松包揽所有大赛金牌。在基础层面,跳水却是不折不扣的冷门和小众项目。4月在武汉落幕的全国跳水冠军赛,有来自全国的21支队伍、266名选手参赛,这就是中国跳水的全部“家当”。据中国游泳协会统计,全国登记在册的专业跳水运动员不足1000人,能参加顶级比赛的选手不足300人。
如何扩大跳水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老百姓关注、喜欢跳水运动?第一张牌,就是文体联姻,增加跳水的曝光率。比如,在中国举行的每站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和系列赛中,加入儿童跳水和滑稽跳水的环节,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喜欢上跳水。
与此同时,中国跳水队也在“内部挖潜”,甚至进行娱乐化的跨界尝试。去年在北京水立方成功上演大型实景音乐剧《非凡之旅》,今年还在澳门进行现场表演,每次都迎来雷鸣般的掌声。如今这两档跳水真人秀节目,同样承担着普及和推广跳水的使命。
第二张牌,就是明星。任何运动的普及和推广,明星参与是最好的方式。中国跳水队加盟浙江卫视,成为 《中国星跳跃》的合作方,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是一次可贵的亲民之举。跳水王子田亮担任明星们的教练,现身说法告诉大家,跳水其实和篮球、羽毛球一样,只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就可以参与,绝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也大打跳水明星牌,高敏、熊倪、胡佳和萨乌丁都曾是响当当的世界跳水巨星,他们在节目里担任教练兼裁判,同样也在推广和传播跳水运动。此外,节目选址在著名的“水立方”拍摄制作,这里是中国跳水队争金夺银的福地,也是跳水运动一次宣传推广的好机会。
反方:作秀而已
本报记者 龚洁芸
两档明星跳水节目一亮相,立刻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娱乐频道的头条。虽然有田亮、熊倪等跳水专业人士坐镇,但观众更多还是以娱乐的心态来看这两档节目。穿上泳衣泳裤的明星们拨开刘海、露出赘肉、面露窘态……少了些竞技体育的一本正经,多了娱乐节目的轻松搞笑。这些元素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秀”而已。
节目开播之时,“专业”成了最大的卖点:明星们的动作由专业人士根据国际泳联的标准指导,场边的评委拥有奥运冠军头衔,就连整个节目的转播也按照奥运比赛规格进行。但是当灯光亮起,又有多少观众会去关注他们的动作编号和难度系数?人们目光追逐的,还是站在跳台上的那个身影,津津乐道的还是赛场外的话题:哪些整容的明星不敢来,站在台上的是否都是“真材实料”?比赛只是媒介,看明星才是真。不可否认,看这些身着泳衣、从舞台“转型”到跳台的明星,有趣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明星秀。
就比赛而言,这些没有跳水基础的明星,即便是经过突击强化训练,最终呈现出的动作还是无法和高水平的跳水比赛相比,观众们的评判充其量停留在谁的腿绷直了、谁的水花比较小而已。各种“意外”和“故事”,以及明星的各种窘态、无奈甚至泪水,才是节目需要的效果。
“起跳前像国家队,落水时像牛杂碎”,64岁的牛群从10米台跳下时,吓坏现场观众。他的自嘲,却成为节目最大的亮点。明星出丑,是这两档节目赢得收视率的关键所在。韩庚跳3米板时上颚受伤出血、5米台时被水拍晕;陈楚生大腿瘀青;包小柏双目短暂性失明;歌手黄征出现翻转失误;丫蛋、王丽坤甚至连游泳都还没学会就敢跳……这样的比赛,实在无法和“专业”沾边,又怎么能激起大众对跳水运动的热爱?
明星依靠跳水吸引观众的眼球,却不能就此让跳水深入人心。节目结束后,“抱膝”、“曲体”和“翻滚”依旧是艰涩的跳水专业名词。
体育娱乐化,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说到底,这还是一档娱乐节目。千万别太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