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中国志愿者讲述平昌生活:我们团结能吃苦
【解说】每当重大活动,志愿者都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本届平昌冬奥也不例外。无论是在新闻中心、媒体村,还是在各个比赛场馆,大家随时都能看到这些不断忙碌着的身影,这一抹红色也给白雪皑皑的平昌带来了温暖。
冬奥中国志愿者讲述平昌生活:我们团结能吃苦
【解说】每当重大活动,志愿者都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本届平昌冬奥也不例外。无论是在新闻中心、媒体村,还是在各个比赛场馆,大家随时都能看到这些不断忙碌着的身影,这一抹红色也给白雪皑皑的平昌带来了温暖。
第一次见到刘玢妤时,她正在主新闻中心的访客申请部认真地工作着。这位来自山西太原的24岁女孩,是本届冬奥会113名中国志愿者之一,从2月1日到达平昌,她将在这里度过三周被自己称为“里程碑”式的时光。
2月16日,大年初一,在国内的人们还沉浸在爆竹声声的欢庆气氛中时,刘玢妤一早便来到了新闻中心,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
【同期】平昌冬奥中国志愿者 刘玢妤
早晨六点半起床,然后要赶七点二十的班车,大概八点四十五到,9点就正式工作了。下午四点结束以后,坐四点半的班车能够回住宿的地方,就非常幸运了,因为提供给志愿者的班车数量有点不足,有的时候就会因为它超员超载我们没有办法坐车要等下一趟。
【解说】刘玢妤告诉记者,从志愿者的宿舍到工作地点,坐车单程需要近一个半小时,加之为志愿者准备的班车运力不足,等车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麻烦,特别是在被称为史上最冷冬奥会的举办地平昌,这种困难显得更加严重。
【同期】平昌冬奥中国志愿者 刘玢妤
我们的这个往返的交通工具,第一班和第二班要隔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一次也是班车就坐不上了,我们不得不从我现在的工作岗位到滑雪那边的工作岗位去,倒另一辆班车,那一辆班车也得等一个小时,就只有一条马路,这边也是雪山,这边也是雪山,然后就在哪儿等着,等了一个多小时,很冷已经凌晨十二点了,那回特别特别绝望,就四个人。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涌来了,大家互相取暖,挤在一起,跳一跳,把自己能够披的东西全都拿出来披在身上,才勉强熬过了那一个小时,车来的时候大家都潸然泪下了。所有人都在欢呼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就是你回家再晚,凌晨三点回家,第二天你的工作是九点,你要赶七点半的班车,你必须起床。
【解说】讲述这些困难时,刘玢妤的神情却是放松的,时不时还会流露出几个微笑。刘玢妤说,能成为平昌冬奥的一名志愿者,需要经过4轮的筛选,这样的机会对她来说显得弥足珍贵。她告诉记者,跟其他国家的志愿者相比,中国的志愿者们年轻、热情、能吃苦,而且中国人非常团结,遇到问题互相帮助,这也让大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下来。
【同期】平昌冬奥中国志愿者 刘玢妤
我们国内的志愿者大部分都集中在20岁左右,大家非常非常有精力,然后非常非常有热情。我们能吃苦,我们非常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其次的话,就是我们非常团结,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建立起了我们自己能够互相沟通交流的这个微信群,互相帮助互相帮扶。所以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不害怕,这个时候就觉得虽然我们在异国他乡,但是大家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个是其他国家真的做不到的。
【解说】刘玢妤的工作,大多是帮助来到新闻中心的访客办理证件,取得通行权。由于她英语出色,本职工作之余,也常会被其他岗位志愿者叫去帮忙解决问题,而这些所有的付出都是毫无报酬的。
刘玢妤说,有时候志愿者也会有点小福利,几个人抽签分一张剩余的比赛门票,虽然只能站着观看,但也足以让大家兴奋不已。刘玢妤指了指自己挂在身上的徽章,自豪地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她曾经帮助过的人们送给她的这些“肯定”。
【同期】平昌冬奥中国志愿者 刘玢妤
大家都知道奥运会有一个徽章文化,你看我这儿有很多徽章是吧。这些是在我没有来参加奥运会之前完全不懂的东西,来了之后我一个徽章都没有。你看我现在,就是整个这个脖带上全部都是,这些都是大家送给我的,因为我没有任何徽章可以跟大家交换。所以每次我们要是帮助了这些记者或者来参观的人员,他们如果非常满意我们的工作,都会摘下自己国家的一个徽章来送给我们,作为我们工作的鼓励和支持,这就是我觉得比较开心的事情了,这好像就像对志愿者的一个打分一样。(记者:是一种肯定)对,会很多人忽然看到你了,说你有这么多徽章,一定是帮助了很多的人,你一定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记者 马冠朴 韩国平昌报道
关键词:冬奥 中国 志愿者 团结 吃苦
分类名称:
体坛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