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冰
何时再现辉煌?
忆往昔 上世纪八十年代 曾加冕“亚洲之王”
看今朝 正遭遇生存危机 无缘冬奥会赛场
本届冬奥会开始以来,昨天是最狂热的一天——在男子冰球的小组赛中,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队伍——加拿大队与美国队交锋。如果按照足球的标准,这场比赛的激烈程度,就好比世界杯的决赛。
尽管黑市票价已经炒到了1000美元,但对于进场看球的17000名观众,幸运程度还是不亚于中了头奖。
然而遗憾的是,受到如此热烈追捧的冬奥会项目,只有中国女冰孤独奋战的身影,中国男冰连站上赛场的资格都没有。
殊不知,二十多年前,中国男冰也曾缔造辉煌。正是中国男子冰球在世界级比赛中表现出来的顽强与激情,让国人第一次在家门口领略到了拼搏精神的真谛。
忆往昔 辉煌岁月
冰球世锦赛北京挥杆 万人首体看“打架”
“去不去?两毛钱到白石桥看打架!”1981年3月,首都,喜爱热闹的北京人说着这样的“见面语”,呼朋引伴,前往白石桥附近的首都体育馆观看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
冰球运动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挥舞着球杆的运动员在冰面上飞速滑行,身体碰撞频频,比赛场面火爆激烈。在当年那个精神和物质生活都相对匮乏的年代,如此世界级别的“肉搏”场面,让习惯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国人开了眼界。
“从第一场比赛开始,18000个座位的首体场场爆满,连过道都挤满了人。”当年中国男冰的主力、现哈尔滨体工大队副队长王金刚回忆道。
冰球比赛场面激烈刺激,有速度、有冲撞、有技巧,由于身体接触多,更允许比赛双方一对一地“打架”。“打冰球就要打出血性,如果你和对手讲‘友谊’,他就认为你畏惧,他就会撞你、挤你、勾你、绊你,最后赢了你。”王金刚解释道。
在与匈牙利男冰的比赛中,对方前锋在一次进攻后用球杆“偷袭”了中方守门员。中方防守队员不干了,他们扔掉球杆,脱下手套,与对方展开肉搏。几个回合下来,当匈牙利人被打趴在冰面上,首体的近万名观众集体跺脚,整个首体都在地动山摇。
世界冰坛实行A、B、C、D的等级分组,每个组八个队,实行升二降二的升降级制度。当时,中国男冰与奥地利、丹麦、保加利亚、法国、匈牙利、英国、朝鲜队分在C组,为了争夺前两名的晋级门票,主场作战的中国小伙子们不惜豁出性命。
上世纪80年代,国际冰球联合会的技术部门曾做过一项测试,一名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大力射门,冰球的飞行速度接近于子弹。冰球的比赛用球是一个厚2.5厘米,直径7.5厘米的硬塑胶球,即使击打在有防护服的身体上,轻则淤紫一片,重则伤筋动骨。
而面对着一颗颗射向自己球门的“子弹”,中国小伙子们好似身穿冰球服的士兵,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进行封堵。
“那场面,就好像在看黄继光堵枪眼。”激烈的冰场仿佛残酷的战场,亲历当年比赛的一位北京观众至今记忆犹新。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中国男子冰球队在本届比赛中取得六胜一负的战绩,以C组亚军的身份晋级B组,成为世界前十六强。
看着五星红旗高高升起,首体万余观众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看台上的北大学生含泪举起了用报纸临时写的“中国队万岁”的标语。
赛后,《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评论员文章——《学习中国冰球队的拼搏精神》。从此,“拼搏精神”首次出现,并成为此后包括女排在内的中国健儿冲击世界顶峰的精神
血肉之躯挡“子弹” 学习男冰拼搏精神
亚冬会惊天逆转 两届加冕“亚洲之王”
还是那个年代,人们习惯用“爷们儿”来形容中国男子冰球队。因为,中国男冰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真的不愧为“纯爷们儿”!
1986年首届札幌亚冬会,中国男冰在日本人的家门口生生将金牌夺了过来。“当时,我们和日本队在实力上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又是在人家的地盘里,这个冠军拿得很不容易。”当年的主力中锋、现中国男冰中方教练王本余感慨道。
作为日本队最有希望夺金的团体项目,男冰冠亚军决赛被东道主安排在首届亚冬会压轴进行。
那一次,体育馆里黑压压地坐满了当地球迷,就连日本皇室成员都到现场为日本男冰加油助威。那场比赛,中国队打得很艰苦。对手开场后便像疯了一样,以3比0占据了场上主动。
面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日本男冰,中国小伙子们再次用鲜血和汗水诠释了拼搏精神。当时的冰球护具安全性不高,只有头盔没有护脸。牙齿被球杆打掉了,吞下血水,继续冲锋;下颌骨撞裂了,爬起来接着打。
中国小伙子们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或许也对日本队产生了一定震慑效果,4比3,中国男冰实现了惊天大逆转,在日本人的家门口拿下了这块金牌。
那次比赛,王本余将自己的一颗门牙留在了札幌,很多队友的锁骨和下巴都留下了清晰可见的伤痕。
“宁可疼在身上,不能疼在心里”,王本余说,这是当年中国男冰所有队员共同的信念。
四年后,还是在札幌,日本队在第二届亚冬会上再次铩羽,中国男冰卫冕亚洲之王。
看今朝 生存危机
运动员堪比大熊猫 比日本落后10年
如果说,当年处于巅峰状态的中国“爷们儿”将冰球运动带到了沸点,那么现在则跌至冰点。属于中国男冰的辉煌,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甚至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冰球运动员比大熊猫都珍贵。”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兰立的比喻。虽是一句玩笑,但其实并不夸张。据悉,中国的野生大熊猫数量目前达到1600多只,而中国男女冰球运动员相加,竟然不到200人!
“二十年前,国内的冰球联赛非常热闹,鼎盛时期甲乙级加起来有二十几支球队。”王本余回忆。当时的哈尔滨,冰球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几乎每个小学、中学、工厂的子弟校都有不同档次的冰球队,而且互相经常打比赛。
如今,很多城市干脆砍掉了冰球项目,中国男冰已经是另一番景象。所谓的全国冰球联赛,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三支队伍,实际上是黑龙江一个省在自己“玩”。
2007年亚冬会,中国男冰不敌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名列第四。2009年哈尔滨大冬会上,中国男冰以1胜4负的战绩,名列第八。2009年度冰球世界排名,哈萨克斯坦位居第18位,亚洲排名最高;日本名列第21位,中国则排在第29位。
自1992年从国家队退役便担任教练的王本余,亲眼目睹了中国男子冰球二十年来的状况。他担忧地表示:“现在中国男冰的水平,已经比日本落后10年!”
成绩下滑 工资微薄 步入恶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目前男子冰球走的是体工队模式,队员每个月只能拿到1000多块钱工资,没有任何津贴和补助,生活可以用清贫来形容。
而冰球装备比较昂贵,一套护具动辄三四万,地方队不到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就领不到新护具。因此,队员们将这些护具像宝贝一样爱惜,护具被撞碎了,“拼”在一起;球杆只有关键部位 撞断了,完全不能用了,才更换新的。
王本余告诉记者,借着中国男冰战绩辉煌的东风,当年大部分队友退役后都得到了不错的安排——有的进入公安系统,有的在税务局工作。和他同期的20多个队友,包括他只有三人继续从事冰球事业。
成绩下滑、投入减少、待遇微薄、关注度低,让中国男冰步入恶性循环。现在,更多的冰球运动员因为前途暗淡,不愿意用青春赌明天。“不少年轻人早早便寻求出路,选择退役,非常可惜!”王本余说道。
望未来 路在何方
寻求“自我救赎” 走市场化道路
遭遇寒冬的中国男冰,正在寻求实现自我救赎的方式。
2008年,中国男冰与美国著名的鲨鱼冰球俱乐部合作,引入外援、外教,包装成国内首支冰球队“中国鲨鱼”,参加亚洲冰球联赛,并将赛地设在了国际化都市上海。不过,这条“鲨鱼”只存活了不足10个月,就悄然改名为“中国龙之队”。
虽然中国男冰的职业化试水,暂时以失败告终,但王本余坚信,中国冰球总有一天能够重回正轨。“近几年,冰球有复苏的迹象。”王本余表示,“中国男冰最需要的是外界的关注,更需要冰球运动的普及。”
近些年,随着“北冰南移”战略的推行,不少来自东北的男冰运动员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冰球俱乐部找到了工作。“现在北京很多冰场的冰球教练,都是我们队里退役的。”看到这么多弟子在推广冰球运动,王本余也感到很欣慰。
“现在练习冰球的小孩有很多,先天条件都不错,但这些孩子还只限于在少年俱乐部打球,岁数大点了,考虑到出路问题,就很难坚持下去。”王本余表示,“如果能在津贴补助、后备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走市场化道路,我相信中国男冰在十年内有望重现当年辉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