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酒”“速生鸡”搅乱食品板块
“塑化剂”的影响还在发酵,关于部分养殖户给“速生鸡”喂违禁药物的报道又让不少消费者大跌眼镜。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年末的相关食品上市公司股价“飞流直下”。既有投资者后悔判断力不够,也有做空者“浑水摸鱼”。
让不少人困惑的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披露机制如何更加完善,既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又不让别有用心者“渔翁得利”?
“速生鸡”愁坏食品企业
“一只鸡从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饲料和药物喂养的,投喂的饲料毒死苍蝇”。2012年12月,一条简单的信息让“速生鸡”这一恐怖的名词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随后,“速生鸡”事件不断发酵:有媒体报道,山东的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不仅滥用抗生素,还违禁使用了一些激素类和抗病毒类药物,这些问题肉鸡被卖给了新希望旗下六和集团,而作为屠宰企业的六和集团某分公司,违规伪造检验检疫单据和养殖记录。
然而,“速生鸡”和“六和鸡肉”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成了问题鸡肉的代名词。上下产业链都受到巨大影响,不少快餐企业纷纷撇清,相关行业股票也受到较大影响。中信证券分析师施亮认为,市场中存在诸多风险比如:新希望子公司屠宰冷冻肉正在接受检验,结果尚未公布;相关公司的管理漏洞未得到修正,食品安全事件涉及范围扩大化,肉鸡消费短期大幅下降等。
资本市场放大“效应”
表现在资本市场上,上周不少“鸡鸭股”表现不佳。六和集团母公司新希望周跌幅逾6%,以冻鸡鸭为主营业务的华英农业19日跌幅也超过5%。随着监管部门的调查,一些鸡鸭股价格才开始略有回升。
事实上,涉“速生鸡”企业并非资本市场食品行业唯一的“黑天鹅”,从“塑化剂”白酒,到抗生素鸡肉,食品安全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然而,对于敏感的资本市场而言,食品安全的风吹草动都会带来股价的大幅波动,“塑化剂”“速生鸡”难以例外。酒鬼酒首当其冲,在被爆出“塑化剂含量超出卫生部限量值”的消息后,曾连续4个交易日跌停,而整个白酒行业股价遭受重挫。仅仅是11月19日一天,13家白酒类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就蒸发了324亿元。
不过,就在白酒股票陷入下跌、让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的同时,一些白酒股也出现融券数量异动。也有业内人士怀疑,塑化剂事件背后有做空的“阴谋”。
投资者权益也需保护
专家认为,无论是“塑化剂”还是“速生鸡”,首先都是相关食品企业本身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对产品相关标准,特别是涉及安全问题的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往往缺乏相关的信息披露。
在相关信息并不能很快得到准确答案的情况下,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往往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加速了这些信息的传播。
在业内人士看来,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不再仅仅是政府行为,也同时为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在食品企业加强自身质量控制的同时,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应注重落实,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
上海市政协委员沈建华建议,如果发布的信息确有不实之处,应鼓励受损失的企业和投资者通过法律手段守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