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为发展烟台市健康葡萄酒产业的“利器”
作为山东省烟台市独特的城市品牌,葡萄和葡萄酒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烟台目前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但也存在“个别不法厂家和商贩以及小作坊仿进口葡萄酒、仿名牌贴牌,导致葡萄酒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进而影响到烟台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烟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烟台市人大代表张世欣、隋玉娜向议案组提交了《关于加快葡萄酒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建议》、《关于加强烟台地区葡萄酒行业监管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从保护果农利益、葡萄酒行业可持续发展出发,提出全力保护烟台百年葡萄酒城品牌。
良好态势下的“阴影”
截止到2011年底,烟台市葡萄酒产量达到36.02万千升,同比增长15.08%,分别占全国、山东省葡萄酒总产量的31.13%和81.74%,获得生产许可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132家,拥有张裕、烟台中粮、威龙三大龙头企业,共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5件中国驰名商标,5个山东省名牌产品,1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张裕卡斯特酒庄、中粮君顶酒庄、拉菲中信酒庄、英国登龙红等酒庄酒堡群的建设运营,极大地促进了葡萄和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这也促使烟台市国际葡萄酒名城的城市品牌更加靓丽。可以说,目前烟台市葡萄酒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葡萄酒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烟台葡萄酒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非常大的危机。”张世欣表示,如烟台葡萄酒行业管理标准不统一,中心紧周边松;企业名称审核不严格,有打擦边球的现象。“个别不法厂家和商贩以及小作坊受利益驱动,仿进口葡萄酒、仿名牌贴牌的现象屡禁不止,致使葡萄酒质量良莠不齐。”张世欣告诉记者,从国外或国内其他地区购买劣质原酒,灌装生产,贴上烟台的标签,制假、售假,伪劣葡萄酒冲击市场,影响烟台葡萄酒城形象,使消费者受害。
亟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要保护烟台百年酒城品牌和产区品牌,首先要从保护果农利益、保障葡萄酒行业可持续性发展出发,采取降低消费税或从消费税中返还部分补助农民等措施,积极应对进口葡萄酒造成的冲击,确保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
张世欣指出,小企业多、生产分散是烟台葡萄酒产业最突出的弱点。同时,由于全国各地甚至烟台市各县市区对葡萄酒企业的监管力度不一,个别企业纷纷到管理不严的县市区生产或者到外省投资建葡萄基地、建榨汁厂或灌装流水线,仍然打着烟台葡萄酒、蓬莱产区的旗号。这样既扰乱了市场,也导致烟台市税源的流失。这就要求烟台市加强联合执法,组织工商、质检、公安、葡萄酒等部门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加大对烟台范围内“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目前,烟台市获得生产许可证的葡萄酒企业132家,其中有原酒发酵能力的企业49家,无原酒发酵能力仅有灌装能力的企业多达83家,占到葡萄酒企业总数的62.9%。这几年质监部门对葡萄酒企业的监管情况表明,葡萄酒出现质量问题的绝大部分是没有原酒发酵能力的企业。“
从维护烟台葡萄酒产区整体形象考虑,建议烟台市按照工信部出台的《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出台葡萄酒企业准入条件,在立项时由工商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从产能的角度设置门槛,进行限制,不再增加无原酒发酵能力仅有灌装能力的葡萄酒企业,以此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张世欣说,工商部门应加强企业名称核准控制;海关、商检等部门对进口环节的加大监管;质监部门加强委托加工企业备案管理,对一些在烟台以外的地区注册的企业,如果其名称有仿冒或打擦边球现象,质监部门应一律不预备案,“不允许这样的企业在烟台地区灌装生产,以免给产区带来负面影响。”
“裙带”产业需彰显个性
由此衍生出来的葡萄酒旅游业也备受关注,针对烟台葡萄酒旅游业现状,隋玉娜建议,由主管部门指导成立葡萄酒旅游协会,在葡萄酒旅游规划的落实、市场营销推广、旅游项目研究开发、人员培训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并积极引导旅行社参与。
面对烟台市目前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积极吸取河南民权、吉林通化、河北昌黎等葡萄酒产区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加大葡萄酒产业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培植壮大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规模,维护“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声誉,进一步提高烟台市葡萄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促进烟台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