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文艺月报》小说中的张裕公司葡萄园
1945年《文艺月报》创刊号曾经刊登一篇题为《葡萄园》的短篇小说,第一章开头写道:“在芝浮市风景最美丽的东边住宅区,在那清碧晶莹的海滨南边约一里,有一座绿茸茸的小山,这是一座面积约有三百亩、地势相当高隆的浑圆的小山,疑似一颗丰腴结实、罩上绿绒的大乳房。它在北方的灿烂阳光下,在海滨的清新霞光中,温柔而诱惑的夸耀着,并且似乎蕴藏着过多的甜蜜乳汁,在软软的颤动,那样的魅人,那样的醉人。不错,这真是一座十分魅人、十分醉人的小山,名字叫东山葡萄园,芝浮市风景最著名的东山葡萄园。”
小说中的“芝浮”,想必是“芝罘”的化名,烟台的英文名“Chefoo”也是来源于“芝罘”的音译。再从“海滨南边约一里”和“面积约有三百亩”等信息判断,小说中的东山葡萄园当是张裕公司的东山葡萄园。根据1928年《山东农矿厅公报》第二卷第二期刊登的《调查烟台张裕酿酒公司报告书》记载:“查原料概出自该公司所有权之东山葡萄园与西山葡萄园,两园合共一千一百余亩。东山为三百余亩,地处海滨,山明水秀……”
《葡萄园》的主人公岳阳是一位“抱有高远理想,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民族自由,换取大众幸福的青年”,从高中到大学,“他以震惊家族的行动,投入那可怕的充满着血泪的大时代浪潮里面”。根据小说第二章描述,“一九三×年春天,当东山葡萄园飘溢着醉人的花香的时候”,因为生病,岳阳被叔父带到山明水秀的芝浮市调养,同时让他担任“东山葡萄园管理主任”——岳阳的叔父是“××酿造公司的总经理,这东山葡萄园的主人”。小说第四章写道:“岳阳知道这葡萄园属于一个同宗的南洋华侨富翁所有。在光绪年间,那富翁忽然想起在国内兴办实业,为他的子孙留一个根基。于是拿出他的财产百分之一,在芝浮东、西、南三个山头买下三千多亩的土地,聘请奥国(奥地利)技师,开辟成葡萄园。并且在芝浮市临海处拥有百亩的地皮,于是建筑规模宏大的酒窖和玻璃厂,从奥国购来机器,特制的大木桶,酿造白兰地、香槟、葡萄酒。”对照张裕公司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小说《葡萄园》中的“××酿造公司”,基本上是以张裕公司为原型。
《文艺月报》创刊号的出版时间是1945年6月15日,编辑部设在重庆都邮街新生市场五十八号。《葡萄园》的作者梅林当时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秘书,该机构也在重庆。根据相关史料,梅林本名张芝田,广东省大埔县人,1932年到烟台担任《东海日报》副刊编辑,后任烟台《复兴日报》总编和《河山月刊》主编,1938年赴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同年出版报告文学集《烟台烽火》,后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转移到重庆。也就是说,《葡萄园》的作者梅林不但是张裕公司创始人张弼士的同乡同宗,而且还有在烟台长期工作的经历,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断定:《葡萄园》的故事是以张裕公司为原型。
却说岳阳走马上任后,他不许葡萄园的工人叫他“少爷”,不许伙夫给他的早餐加鸡蛋和羊奶,他对工人们强调“咱们是平等的”,而且还为一位老工人垫钱支付老家的佃租。后来,岳阳还决定为葡萄园的工人们办一个夜读班,在自己的客厅教他们识字念书。
通过小说《葡萄园》的一些描述,我们或许还可以间接地了解1930年代张裕公司的葡萄园。比如葡萄园的建设,小说写道:“纵观整个葡萄园,那完全是中欧意大利式的园艺构造,每一行葡萄树的枝蔓绑在拉紧在木椿上的五道铁线上,扇形的展开,上端过长的枝蔓一律剪平,整齐的像一排一排的绿网屏风。每一行葡萄朝向阳光,使葡萄果实更甜更有糖分。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约一公尺,形成了无数的小甬道,芬芳甜密的小甬道,由于地势是倾斜和浑圆,全园有九道防止土崩的弧形石坎,这些石坎成为了巡视葡萄园的道路,一道比一道低,一道比一道扩大弧形,那形状极像特制的大面包上面圈圈围绕着的奶酪。并且有六道石块路从山顶直伸到园边沿,好像海星鱼的触角一样。”
小说《葡萄园》还描述了葡萄树的春季管理:“岳阳巡视了整个葡萄园。这是四月中旬,葡萄枝蔓已长成一尺多高,工人们和临时僱的女工在绑枝。他们蹲着或者坐着,用水草把葡萄枝蔓绑在铁丝上。那些葡萄树,由于每年剪枝,苍老曲折得有如古梅,新茁的枝蔓,在开着桂花树似的细黄花,那芬香的气息是醉人的。他走在石坎上,葡萄行里,后面跟着老巴头。老巴头熟悉这葡萄园如同熟悉他的手掌,他一路替岳阳数说着葡萄的种类。‘那全是外国种,有玫瑰香、白珍珠、红珍珠……没有名字的排号,一共二百多种。这是全芝浮第一的葡萄园哪。’老巴头骄傲的说着,似乎在这葡萄园里做工人是他平生最大的光荣。”(陈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