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日前,安徽广东等多家卫视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除夕不转播央视春晚。安徽卫视一负责人称央视春晚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而今年央视又要收转播费,所以安徽卫视决定不转播。随后央视否认春晚将收取转播费。(1月31日《新京报》)
央视春晚,是一种文化品牌,风风雨雨几十年,褒褒贬贬数十载。尽管春晚一定程度上已成“鸡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终归还是民众的一顿文娱“年夜饭”,虽食之无味,弃之亦可惜。加之,最近几年被“假唱”与“植入广告”所困扰,形成“该丰满的地方却骨感,该骨感的地方却丰满”之体型。央视春晚的好看程度、受欢迎程度都呈下降趋势。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当央视春晚不能满足公众文娱需求时,“被淘汰”也就在所难免。
央视春晚有着先天的优势。央视春晚可以“海选”人才、“海选”节目,作为演员,无论是当红的,还是草根的,有幸被春晚看中,都是一次“中奖”,相信谁都不会轻易放弃春晚露脸的机会。春晚“不差人”,却难以超越自我。这令人很纠结。上春晚会不会有什么“潜规则”?是不是没有“毕姥爷”做靠山就上不了“星光大道”?在选才用人上,春晚是不是一个称职的“伯乐”?春晚更“不差钱”,春晚“一刻值千金”:晚会620秒广告4亿进账。这是2006年春晚的广告额。再加上隐形的广告与自愿的赞助,奠定了春晚雄厚的经济基础,遗憾地是,并未支撑起春晚的“上层建筑”。
长期以来,央视挟春晚以令“诸媒”,除夕转播央视春晚是地方卫视的“自觉行动”,这主要鉴于央视春晚的品牌效应。可以这样说,央视春晚具备“垄断”的特征,是自然生成的“垄断”。没有竞争就会“死水一潭”,没有竞争就没有改进的动力,文化市场也是如此。文化产品、文化品牌一旦凌驾于市场竞争之上,只能是“高处不胜寒”。央视春晚在垄断地位下“养尊处优”,渐显“老态龙钟”,依然“敝帚自珍”。殊不知,“山寨春晚”、“网络春晚”和地方卫视春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开始不买央视春晚“老大”的账。
“不转播央视春晚”,抑或是一剂拯救央视春晚的“良药”,或者说,是一只搅动央视春晚的“鲶鱼”。无论主办方的央视是否意识到“春晚困境”问题的严重性,也无论改进春晚已渐趋黔驴技穷难以为继之境况,春晚如果继续以追求一刻值千金的经济效益的话,如果继续唯我独尊的幻觉,只怕是“观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用脚投票”,不,用手调台。当央视春晚的收视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广告商可能就渐渐对春晚失去兴趣。拯救央视春晚,“不是一句话的事儿”,舆论力量固然强大,更需要“不转播”的行动“给力”。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哉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