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看戏不挑刺几乎是件稀罕事儿,逢上“秘史”“后宫”等题材,不戏说恶搞一番,似乎都没法彰显出观众的存在价值与智商优越感,微博上、电梯里、饭桌上、论坛里,最新的雷剧囧照总能被堂而皇之端上台面。天涯常客“斯库里”也是众多吐槽客(在网络上吐槽多表示揶揄、拆台)的一员,他曾经每天花四个小时,将电视剧一帧一帧截图,这样乐此不疲,就是为了找出漏洞。
1
称谓篇
喊个名字都这么穿越
历史题材剧最容易出错的就是称谓了,最近被网友挑刺最多的是《武则天秘史》开篇中武则天自我介绍的那句台词,想象一下,自己口中碎碎念的,居然是自己死后的谥号,有没有一种惊悚感?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在《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太后在剧中一口一个“我孝庄……”“每次我看到斯琴高娃在那说‘我孝庄’,我就有种冲进电视机里面吼她的冲动:拜托,你还没死啊!”一个深受历史学浸染的网友调侃。《大秦帝国》中也曾出现过齐国侍从报齐威王驾到的场景。“孝庄”也好,齐威王也好,都是谥号,建议在使用前多翻翻资料。
2
台词篇
今为古用,穿越千年遇见你
没事卖弄一下古文一直被认为是很有范儿的事,但如果错用,那就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了,不信往下看——刘备去参加会盟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这句话实际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更荒唐的是,《大清御史》客厅里挂的字画竟然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王昭君》里王莽劝谏皇帝说了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话怎么跑到一千年前了?)
3
道具篇
玉米、火龙果,《独唱团》……
玉米和辣椒总能让不少正史剧流露出“穿越”气息,从《画皮》到新版《水浒》,无论是妖魔鬼怪,还是梁山好汉,想要果腹,好像就只能联想到玉米棒子。但考据派说,玉米应是到了明朝时期才正式引进,在秦汉或北宋时期,想都没得想。此类穿帮还有,《倾世皇妃》中的火龙果(16世纪传入台湾);《新还珠格格》中的《独唱团》……
4
表演篇
无故反弹琴?
为了展现一下古人的闲情逸致,高雅风度,古装剧里弹琴吹笛往往是不可少的。不过这种场面给专业人士看了,估计又得泪奔了。“横吹笛子竖吹箫”是笛子与箫之间最直接的差别,在TVB版电视剧《神雕侠侣》里,从黄老邪到东邪门人程英都是拿着箫横摆吹得不亦乐乎。听说过反弹琵琶,没见过“反弹琴”,张纪中版《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一场弹古琴的戏被不少人吐槽,因为她把琴拿反了。古琴一头大一头小,大的那边即为琴头,弹琴时琴头在右,但小龙女则是将左右搞混。《六指琴魔》中,宁静也被挑出了好几张“反弹琴”的照片。 据《潇湘晨报》
- 相关链接
“专业吐槽家”的
挑错情结
与“秘史”“后宫”等剧几乎同时出现的,大概就是贴吧论坛里的专业吐槽帝,网友“斯库里”就是天涯常客,今年年初《宫》热播时,他每天要花四小时看上一集——不是网速太慢,而是“兴趣点”太多,所有台词、剧情、道具、称谓等不合时宜的错误,都能成为他的吐槽对象。
记者:作为天涯有名的烂剧“吐槽”控,你几乎要一帧一帧截图来普及历史常识,一般看上一集电视剧要花多长时间?
斯库里:我记得当时吐槽《宫》时,是每天七点半就开始在微博上守着吐槽,通常要4个小时左右吧。
记者:每天用4个小时,动力和成就感怎么来呢?
斯库里:《宫》是号称“翻了20遍清史稿”的“正剧”吧,哈哈。其实要是《步步惊心》《倾世皇妃》这类摆明了是普通穿越剧、架空剧或者戏说题材,我反而没有激情吐槽了。成就感这方面,很多看官的回复都非常棒,看帖回帖也是个乐子。
记者:判断历史失实,你一般是根据哪些资料得出的结论?
斯库里:一般来说,除了明显和记忆中不符的错误——比如前面提到的庙号,大多数失实只要简单地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如果搜索答案看起来不太靠谱,就会尽量地查资料去做各种交叉比对。网上的信息量基本上足够了,我也经常打电话去找人请教。遇到实在拿不准或资料不齐全的,就会在微博上列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不过这类的错误也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