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张伟平赞"玉墨"无可取代 感叹激情戏内容太短

2011年12月06日 10:49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张伟平赞“玉墨”无可取代感叹激情戏内容太短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婀娜多姿的背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侧脸、欲说还休的2分半钟的片花……《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十三钗》)自开拍以来,就一直处于严密封锁消息的状态中,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随着12月16日全国公映日期的临近,有关《十三钗》的话题也开始逐渐增多,譬如网友热议女主角玉墨身份、《十三钗》与八大院线进行分成博弈等等。

  昨天,《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专程到上海参加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节目《可凡倾听》的录制,并且公开接受了快报等媒体的采访。这也是“分成博弈”事件以来张伟平首次公开亮相。心情大好的他对《十三钗》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解读,尤其是南广学院走出来的女主角倪妮,在张伟平看来绝对是不可取代的、最合适的玉墨人选。

  关键词一:《金陵十三钗》

  6亿打造,是我们的诚意之作

  记者:《十三钗》的投资6个亿,是《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总和,这些钱花在哪里了呢?是不是贝尔的片酬占了很大比重?

  张伟平:如果这部片子是贝尔在获得奥斯卡奖之后签约的话,那就绝对不止6亿的投入了。有些资金的流向,观众是能看到的,有些则是观众看不到的。为这部电影工作的演职人员,来自2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来自美国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来自英国的爆破特效团队的乔思·威廉姆斯,都是超一流的业内顶级人物。另有日本的美术指导、中国香港的服装造型指导、韩国的斯坦尼康摄影师、澳大利亚的后期声音制作、挪威的合唱团、土耳其的动作替身、意大利的教堂设计等等。甚至我们在片场,几百号人每天的茶水都要不少钱。所以,我们这次在字幕上也有所突破。我们就是要让每个对影片有贡献的人,都出现在字幕上,都要表达我们的谢意,包括送茶水的师傅。

  记者:高投资与好影片怎么理解?

  张伟平:《十三钗》仅拍摄现场就有600多人,拍了8个多月,每天都要好几百万。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是省不下来的,省一点,画面就不一样。刚才也说了,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是不允许糊弄的,一定要有大的投资,有实实在在的投入,才能将最好的画面呈现出来。这是我们的诚意。

  关键词二:导演张艺谋

  他一根筋,但选女主角有一套

  记者:和张艺谋合作这么多年,对他怎么评价?

  张伟平:从《有话好好说》到如今的《十三钗》,我们已经合作了16年,拍了11部影片了。到现在我们两个人都不会上网,我还不会编短信。这方面我是脑残。不过大家都称我是商人,说我让张艺谋拍商业片,这实在是有点冤。这些电影没有一部是张艺谋不想拍,我强加给他的。在影片的选择和拍摄上,我不会干涉张艺谋。所以贝尔进组的时候,大家就很诧异,说没有发现制片方监理人,因为好莱坞是这种模式,而我和张艺谋不存在这些监理的问题。

  不过在有些时候我会给张艺谋提意见,因为他是一根筋的人,他看上谁了,那就认定谁了,这个时候如果不合适,我就会提醒他一下。譬如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我就坚决要用周杰伦,《十三钗》的时候我就提议用曹可凡。不过在挑选女演员方面,我是不插手的,老谋子在挑选女主角上绝对有一套,他跟我们看人不同,他是用一种“非正常”的状态,看到生活中的女孩,并直观地将这个女孩的形象呈现在大银幕上,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关键词三:男主角贝尔

  相比贝尔,中国二线明星谱大多了

  记者:贝尔的角色与原著中是不是有变化?

  张伟平:与书中的教父是有很大改变,影片中贝尔的角色一开始就是个流浪汉,后来看到侵华日军的暴行,看到中国军民的抵抗,才慢慢转变的。贝尔也特别喜欢这个角色。

  记者:那么与贝尔合作有何感受?

  张伟平:用一句话说,贝尔就是一个“时令水果”,抢手得很。但是和我们国内的许多大牌相比,贝尔的敬业精神和低调的作风,让我吃惊。这么多年,我感觉国内二线的明星,都比贝尔谱大,出门跟个五六个助理,什么接电话的、开道的……(鄙夷的神态)而这些贝尔根本不存在。

  而且贝尔特别敬业,因为我们有许多战争戏,这样枪林弹雨的场面,一般大牌都不会亲自上阵,于是我们就自作主张帮贝尔找了个替身。从土耳其找了一个跟贝尔非常像的人,让他做了半年功课,两人站到一起,连曹可凡都分不清。本来是想分担贝尔一些负担的,但是这个替身刚拍了三场戏,贝尔就忍无可忍了,我们只好请这个替身走了。

  而且贝尔时间观念很强,每天都是8点到片场,与大家碰头开会,讨论当天拍摄的内容,然后再去化妆。在表演的时候,也特别认真,总能根据场景的微妙变化,通过台词和肢体语言刺激对手,形成互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希茜】
    ----- 文娱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