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能被春晚吸引多久?”这貌似是一个挺伤人的问题。
回答是:“你还在看春晚?”这绝对是一个更伤人的答案。但这种风凉话仅限于看客间,对于演员和主创而言,现在可是非常时期。
前些日子,赵本山御用编剧尹琪抱怨,给赵本山写小品就像魔鬼训练。他准备好的两个小品题材,刚刚被赵本山毙掉了一个。
不容易啊!20多年了,赵本山举着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狂奔到了今天。
明星对春晚的态度不外乎三种:义无返顾的,那是因为名声不够;小心谨慎的,那是因为实力不够;拒之千里的,那是因为看透世事。
但赵本山的情况有点特殊,全国人民巴望着他,似乎不看赵本山,春晚就不是春晚了。
连续几年追踪春晚的经历告诉我,春晚舞台还真少不了赵本山。彩排都是带观众的,因为导演组要根据观众笑声决定删或者留。
只要赵本山一出场,观众的嘴就一直保持在露出上下牙齿的大笑弧度,期间还要爆发不下10次的大笑。
每次在那个时候,我都会怀疑自己的面部神经出问题了,然后用南北方语系有别来安慰自己。但后来我又发现,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网友和我站在同一阵营的,因为骂不好笑的大有人在。
我终于明白了:在现场以中老年人为主力的观众群中,他们一看到赵本山本人,一听他说话,就觉得欢乐了。小品本身好不好笑,是另一码事。
他们已经习惯了赵本山带来的年度爽,倘若把我们的意见当成最重要的,估计他们又会嘟囔一嘴:还不如多吃二两饺子呢。
他们不像我们,大年三十,可以泡酒吧可以去迪厅,可以上网可以逛街,他们只能通过春晚投射一年的期待。
但他们才是真正的受众,我们更多是陪他们欣赏的附属品而已。
如果你本来就没把春晚当消遣,就别盼着它能销魂了。 徐洁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