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导演魏德圣:拍求死故事是为了"活"
魏德圣是谁?比九把刀的“那些年”还要早的时候,他拍的《海角七号》让小清新风从台湾刮到了大陆。
最近他很忙。前日下午3时首次来到长沙,刚放下行李就奔赴影院,和观众互动,连着跑了5家影院以后,完成最后的观众见面会几近午夜,次日上午又接受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访问,下午参加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录制,这是他第一次上综艺娱乐节目……这样的行程基本上算得上台湾导演魏德圣最近一年以来行程的缩影。
他的新片《赛德克·巴莱》本月10日大陆上映,此片一年前在台湾上映后,他就不停地穿梭于看片会、座谈会和媒体采访之间,感觉“累”,虽然他也坦言跑宣传的一年多时间,够得上再拍两部片了,但是昨日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赶在电影在大陆上映前,仍然没有放弃“再冲一冲(宣传)”。多次剪片、多次和观众的交流,也让他逐渐明白,原来自己编的这个讲死亡的故事,最后还是为了“活”。
A
指望大陆上映回本把房贷还了
“长沙的观众很特别。”跑了一天长沙的影院下来,魏德圣对于长沙观众的热情印象深刻。“在北京等其他城市无论是放电影,还是做讲座,开头有人鼓掌就差不多了,而在长沙,片子刚放完观众掌声特别热烈,后来我讲话,讲什么,观众都鼓掌。”
作为台湾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讲述百年前台湾原住民赛德克人抗日故事的这部史诗片总共投资7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5亿元),此前有媒体给魏德圣算了一笔账,《赛德克·巴莱》成本7亿元新台币,台湾卖出了8亿元新台币票房,票房拆账加上权益金回收了大概5亿元新台币,因为《海角七号》和这部电影,台湾有关部门又各给了1亿台币的奖励金,连明星周杰伦和言承旭都慷慨解囊,借钱给他拍电影。
“现在还是亏损。”魏德圣对于亏损很坦然,“现在回到《海角七号》以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另外一个投资者的本钱已经回了,而我的本钱还未收回,大陆上映争取能回到《海角七号》以后,回本以后把房贷还清。”
除了投资的问题,影片本身的片长问题也是“一波三折”。在台湾上映时本片分为上下集,总长度超过4小时,2011年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时剪出了两个多小时的“国际版”,而目前在大陆影院上映的新“国际版”则是让魏德圣更为满意的精简版。
他坦言,片长问题是对商业的妥协:“说句实话,之前4个多小时的版本可以在台湾上映,但是离开台湾就根本卖不出去,没人想买上下集版本的。”为此他思考了3个月时间,又花了1个月时间,才有了现在和大陆观众见面的新“国际版”。
“每一刀剪下去都很痛,心里想着当时拍得多辛苦,只能忍痛割爱,所以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来疗伤。”
虽然他认为不必为了卖电影而做电影,但是他坚称:“好好拍的作品,不能随便卖。”
B
梦快用完了,那就见好就收
2008年一部《海角七号》破了台湾本土电影10年来票房纪录。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应该还对其中新旧两段爱情故事印象深刻。而在《赛德克·巴莱》中,赛德克人手刃仇人,尽管精简版已经删除了不少血肉横飞的镜头,不少血腥画面仍然让观众觉得非常重口味。
而实际上,魏德圣并不是打算走简单的“热血加暴力”的近似好莱坞路线,他想表达的是对于信仰的思考。
“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最勇敢。”于是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这样一群为了信仰而求死的赛德克人,然而就在剪片室里他“不小心发现”,片中英雄们求死的境界固然让人感动,但是原来自己要说的,是“要死很容易,活着更难”。
“但是看历史,还是会容易让人热血,在电影中我有太多的无法判断,我索性就将这些无法判断丢给观众,在失去对人的判断以后,人往往更容易找到自己。我最希望观众们在看完戏以后,不是回想戏中的情节,而是开始寻找‘我的信仰’。”
已过不惑之年的魏德圣看起来“混迹”大学不成问题,但是他不希望给自己贴“文艺青年”的标签。说起自己晚些时候将去录制《快乐大本营》,他说也是第一次上大陆的综艺娱乐节目,希望在文艺界以外发声。“要找最帅的去(上节目),那最帅的,当然是我啦。”他笑称。
谈及自己的下一部作品,虽然此前媒体曾报道他要拍《台湾三部曲》,但他很爽快地说:“我梦也快用完了,该做的都做了,《台湾三部曲》可能会被当做自己最后一部电影来拍,还是见好就收吧,省得以后被骂。”
对于台湾电影近两年来的成绩,他表示,这是一帮不信邪的导演闯出来的,“一脚一脚踢倒了那座城门,闯关成功了,谁来守城呢?现在,台湾电影迫切需要有能力的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