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反对"化学勾兑"式创作 称造假者故事没人听
“电影是文学酿成的果实,每场戏都是一个果实。”“一个好剧本,一酝酿或许就是十几年。”屡获金鸡百花奖殊荣的导演冯小刚和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震云昨日联袂亮相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妙语连珠探讨电影剧本的创作心得。一贯语出惊人的“小钢炮”冯小刚再度“开炮”:“我们经常认为自己很重要,但的确不重要。到处充满着造假:假奶粉、假足球、假票房、盗版!凭什么造假者的电影能够让别人去听你讲故事。”
“文学是大树,电影是果实。”每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都爱“放炮”的名导冯小刚,今年回归感性的艺术创作话题。他从自己的新作《温故1942》的创作说起,感慨“一个好剧本,一酝酿或许就是十几年”。
冯小刚说,电影有个渠道,主要是从小说里来。打个比方,文学是枝繁叶茂,可能其中也有些枝枝杈杈。电影就成了“文学大树”上结出的果实,每场戏就是一个凝练果实。以刘震云创作的《温故1942》剧本为例,全长约7万多字,拍成电影约合4个半小时,目前剪成了2小时20分钟。“我是用‘文言文的方式’在剪辑,能用一句台词的,就不用两句。这样一步步才酿出果实。”
“有一次刘震云对我说,好剧本的创作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靠一群聪明人坐在宾馆里搞‘头脑风暴’,另一种是笨人笨办法,就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没有故事,就要到现实中去找故事。”冯小刚回忆起为筹拍《温故1942》,他和刘震云等组成的团队到河南、山西、陕西、重庆等地一路寻访,听老百姓讲故事。他进一步抛出观点:不是每个好的电影故事都能从天而降,好故事需要长期累积。他反对那种“化学勾兑”式的剧本创作。刘震云也坦言,在电影剧本创作中,用笨办法可能耗时很长,但人物和故事能够真正留得下来,电影人物在访谈中“慢慢生长起来、成熟起来”,这对创作者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事。(金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