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邵逸夫的慈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图)

2014年01月08日 10:29 来源:晶报 参与互动(0)

  1994年5月2日,浙江大学举行仪式,将该校第一个名誉博士学位授予邵逸夫爵士。

  昨日,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大学生从逸夫教学楼前走过。

  2008年9月9日,邵逸夫(右二)在香港出席“邵逸夫奖颁奖礼”。

  邵逸夫走了,留下的不止那个娱乐帝国,还有一座座“逸夫楼”,一段段公益故事。因为他早已不能只用“娱乐大亨”、“商业大鳄”这般华丽浮夸的词所能概括,慈善家才是拉近他与这个社会距离的角色。他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美国旧金山市还为表彰他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

  你的母校是否也有座“逸夫楼”?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里都会点头。当邵逸夫昨夜离世的消息传来,网友们才突然意识到曾伴随自己青春岁月、学习成长的教学楼与这位香港娱乐大亨有关——“原来,我们和TVB的距离这么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曾于1998年在重庆原西南师范大学接待过邵逸夫的吴朝元这样回忆道:“我当时是学校的图书馆馆长。邵逸夫先生比较低调,逸夫楼修建的时候,他没有来,只派了一个代表来沟通相关事宜,但1988年来过一次。”当时一同接待过邵逸夫的还有原西南师范大学教师邓力:“邵逸夫先生不张扬,很随和,来访时主动提出不要学校搞大的欢迎仪式,因此就只是上午来参观了一下学校,与校领导开了一个简单的座谈会,在学校附近一个普通餐馆吃了点川菜、小吃、担担面就离开了。”

  尽管TVB影视剧伴随几代人成长,刘德华、梁朝伟到现在仍是太多人的心中偶像,但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邵逸夫在内地的口碑则多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从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有趣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他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完整的“逸”字。

  “邵逸夫奖”几乎成为诺贝尔的风向标

  除了“砸重金”资助教育,邵逸夫还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也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举之一就是设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

  “他高瞻远瞩,其他人也有捐助各种奖项,但没有邵逸夫奖影响力这么大。”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杨纲凯接受采访时说,“他做事情,到底是厉害。”这项由“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的“邵逸夫奖”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三大奖项,颁奖原则是不分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邵逸夫奖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足以媲美诺贝尔奖。

  而作为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杨振宁曾透露邵逸夫其实很早就有搞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奖项的念头。前者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起自己和邵逸夫于上世纪80年代起相识:“大概在1988年,邵逸夫问我:‘为何诺贝尔奖那么成功?’我回答他:‘第一,诺奖得奖人的评选非常公正和严谨;第二,奖金金额高;第三是长久,有一百多年历史。’”

  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自2004年起已颁奖十次。杨纲凯指出,短短十年间,该奖项已打响名声,全世界学术界几乎都知道这个奖,知道中国香港有一位推动科学发展的邵先生,影响力之大超出筹备者当初的预期。“因为做得非常认真、评审水准高,不少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奖。”杨纲凯说邵逸夫奖几乎成了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危难时刻总是热情伸出援手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他绝对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每当灾难来临的危难时刻,邵逸夫从没手软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邵逸夫向灾区捐款1亿港币,成为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2009年台湾8.8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币。

  晶报记者 程瑛

  记者观察

  回报社会了,“高调”又如何?

  同样是做慈善,懂聚财更识散财的邵逸夫与“大陆首善”陈光标不同。后者大手笔的捐钱行动高调到“露骨”。早在2011年,陈光标访问台湾时就随身携带大量装有5万、1万人民币不等的红包,沿路遇民众便发送,这样就送出了一亿!据说有县市甚至“顾尊严”回绝。邵逸夫和李嘉诚也不同。有人就说,后者更低调,做好事不留名。曾有被捐助者要为李嘉诚冠名,他却直言拒绝,“连冠我父亲名也不用。”相较之下,倒显得邵逸夫“高调”了。

  事实上,邵逸夫的“大方”的确并非天生。早年的他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吝啬”的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500港币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关。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此时的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并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齐离开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

  邵逸夫曾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他显然早已做到了这一点。回报了社会,留下身后名理所当然。(程瑛)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