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诉说华侨心酸血泪史 百年“华侨千人墓”藏身医院

2011年05月12日 1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诉说华侨心酸血泪史百年“华侨千人墓”藏身医院
华侨千人墓诉说心酸华侨血泪史。图为华侨千人墓旧影。(陈恩安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位于白云山麓的广州胸科医院,鸟语花香树荫浓密。然而许多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这里有一座清幽的古旧坟墓。那已经立了124年的青石墓碑上,没有逝者的姓名和籍贯,但碑文却让见者唏嘘———“旧金山故友四百五十七位,妇四百六十七位墓”字样。落款为“光绪十三年丁亥仲秋运回粤”。

  这座墓碑寂寂地存在了百年之后,今年清明节前后却热闹起来。近日,记者随广州市越秀区侨联主席罗仲哲、广州美国商会常务副会长陈恩安,以及广东省侨办代表等,来这里献花和致意,并参观了新近落成的“亲情”雕塑,以及修缮一新的墓区。

  青年辞亲去 残骨归乡来

  华侨千人墓是由广州的慈善组织“爱育善堂”于1887年建造。至于土中埋着来自哪一姓的兄弟姐妹,背后藏着什么样的个人经历,我们也许永远无从得知。但百年前最苦最悲的广东侨史,就这样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清末年间,许多迫于生计的广东青壮年,离乡别井远赴美国谋生。他们有的建造铁路,有的淘金,以最辛劳的付出得到最微薄的报酬,来哺养家乡的父母及妻儿。或由于事故,或由于病弱,许多乡亲客死他乡。尤其是在1873年前后,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社会掀起排华风潮。自1882年至1913年间,美国先后15 次通过排华法案。在此背景下,当时华侨更是处境艰难,不少华侨甚至被杀害。他们最后的希望就是落叶归根,把遗骨归葬故土。于是,在当地一些没有亲人的乡亲遗骨,便由海外侨团以陶罐装殓,出资代为转送回国。

  这座华侨千人墓即属上述情况。史载,当时旧金山侨团将这批华侨遗骨运回中国,腐败的满清政府竟强行退回美国。广州乡绅潘云溪、潘镜波等人建立的广州第一家慈善机构“爱育堂”,为实现海外乡亲落叶归根的遗愿,在白云山下购入一块土地,迎回了这批无主华侨遗骨,让他们入土为安。

  该墓为呈半圆形的“山手墓”,占地约100平方米,被人们称为“华侨千人墓”。1999年7月,在广州市摸查文物遗迹时,该墓被广州市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年有花祭 不见献花人

  一般来说,医院最忌讳表现死亡的东西。而这座华侨千人墓却位于广州市胸科医院的中心区。该院党委书记邹勇介绍:胸科医院始建于1952年,当时这里是乱葬岗。随着医院多年的建设,医院规模越来越大,有病人对医院中心区存在着坟墓有异议。但作为有文物保护意识的单位,医院知道墓碑有文物价值,尽管领导换了很多届,墓碑却被保护下来。

  2000年,医院在进行环境整治时,终于定出一个能够两者平衡的办法:用20多万元建造假山,建起围墙,并以雪松和木棉树环绕,使这里既庄严肃穆,又不至于太显眼。邹勇表示,医院今后还将继续做好保护墓碑的工作。

  广州市胸科医院办公室主任谢伟新介绍说:“有的媒体说,这个墓碑从未有人来拜祭过,这是不准确的。我在这里工作30多年,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都发现有人献花拜祭。但奇怪的是,我们一次也未发现拜祭者。”

  百年碑石老 今显松色新

  从纽约回广州经商的陈恩安,过去并不太关注早期旅美华工的情况。今年元旦后,越秀区侨联主席罗仲哲向他介绍了“华侨千人墓”:“广州虽然华侨历史悠久,但能够体现这些历史的标志性东西不多。这里如果经过整修,可以作为文化名城的华侨历史遗迹,成为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恩安兴趣十足,他通过查找美国和中国的资料,了解到那些先人们的坎坷故事。他告诉记者:旧金山原本只不过是荒野,最初来谋生的仅1000多人,发现金矿后,几年间来淘金的人数高达30万。华人有的在那里发了财,但更多的人是艰难生存而已。

  陈恩安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如今,由于祖国日益强盛,新一代的华侨华人可以回国来发展。这两代“海归”的境况可谓天壤之别。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出资整修。

  当时的墓地由于地势较低,遇到雨天就积水,碑石也已经下沉。越秀区侨联、侨青会与陈恩安先生经过周密的讨论,请来雕塑家,完成了以“亲情”为名的雕塑。海浪冲向高山,激起层层浪花。大海将在山头上的一只巨手和海中伸出的另一只手隔开,山上的手象征祖国,另一只手象征海外侨民。两只手遥相牵引,象征着海内外同胞手拉手的骨肉亲情。

  整个墓区建设了排水系统,围墙和绿化都经过重建,连陷入泥里的墓前20公分厚青石板也经过翻新,整个工程耗时两个多月。如今,焕然一新的墓碑背靠着绿树巨石,周围白墙青瓦围绕,墙内外挺立着4棵高大的雪松。

  陈恩安先生特地买了一束鲜花,献给不知名的前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