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志,桑梓情,“振兴中华”是海外华侨呼出的历史最强音。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日起,“党”和“侨”的手紧紧牵在了一起;改革开放30年,他们远隔万里,惺惺相惜党的召唤,他们义无反顾;党的成就,他们深感荣耀;党的温暖,他们铭刻心田。
党的呼唤 侨的企盼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号角吹起,海内外同心呼唤“振兴中华”。这声音响彻神州大地,如集结号一般凝聚侨心。
改革开放为侨务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邓小平同志关于华侨问题的重要论述“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他可以打通各方面的关系”、“我们的优势就是有几千万海外侨胞”等,鼓舞侨心。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在中国合资经营的企业有了法律依据。广大侨胞深受鼓舞,投奔祖国,支持经济建设。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都在侨乡。在深圳,被列为企业登记001号的是侨资企业“光明汽车修配厂”,在全国各地,第一份外资企业的营业执照大都是侨资企业。30年来,华侨华人投资领域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地域从侨乡扩展到沿海,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带动了全国对外开放。
据统计,30年来,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创办的企业约占我国三资企业总数的70%,投入的资金约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侨资和侨属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辉煌 侨的骄傲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华侨华人扬眉吐气,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
“娘家”好,“嫁出去的女儿”便深受其惠,海外华侨华人最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几十年前,陌生的街道上“见不到中国人,看不到中国货,听不到中国话”;几十年后,“中国人随处可见,货架摆满"MADE IN CHINA",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学横竖撇捺”;几十年前,商店里的服务生对华侨华人的要求常常敷衍了事;几十年后,当地人会主动问候一句“你好”。党的领导成就了祖国的强盛,这正是海外华侨华人最大的福分。
中国经济的吸引力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激发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文化外交”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重要一环,汉语热、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应运而生。对于海外侨胞来说,这些文化盛宴不仅成为他们展现能力的舞台,更让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得到进一步回归,当地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给了华侨华人温暖、欣慰和鼓励。
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要中国开展公共外交上,将外交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民间情感,扩大对本国友好的人群,提升好感度。既熟悉所在国情况,又深知中国文化精髓的华侨华人逐渐成为公共外交的民间大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向世界传递着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中国形象。
党的体贴 侨的温暖
从1984年的“小平您好”到2003年非典期间的“锦涛挺住”,时至今日,网络上的“什锦八宝饭”以粉丝的名义、用“胡哥加油”、“宝宝辛苦了”等语言表达着对党的领导人的崇敬。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具有了人民“偶像”的气质。同样,党的亲民和关怀漂洋过海,温暖侨心。
2008年11月,胡锦涛出访哥斯达黎加时专门会见华侨华人代表。在发表讲话前,他特地为拿着手杖的老华侨搬来椅子说道:请你坐下。这把椅子让侨胞们直接领略到中国共产党爱民亲民的风尚。
2009年2月,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温家宝新春出访欧洲,一路遍洒“信心”。在唐人街,温家宝紧握每一双伸过来的手给华侨华人打气:“在严冬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总理与华侨华人一起包饺子、唠家常,他抱起手拿国旗的小姑娘,一幕幕可亲可敬。伦敦华埠商会主席邓柱廷先生感言:“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
温暖流动,心灵相通,从纽约到巴黎,从东京到汉城,华侨华人所在之处无不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度春夏秋冬,暖意恒久。(郑兴 房满满)